第40章 趙普:足智多謀的北宋開國元勳(2 / 2)

眾將聽罷,方知太祖的用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請求辭職,交出兵權,到外地當節度使去了。

就這樣,宋太祖趙匡胤根據趙普的計策,順利地收回了兵權,了卻了心中的一件大事。因趙普獻策有功,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為了協助宋太祖徹底解決武臣專權弊端,改變從中央到地方因權力過於集中而各自為政的局麵,趙普又提出尚文黜武、分權互製的主張。

趙普提出的這套方針,在宋朝初年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製,及其軍、政、財、文權力分立,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省為政的重要作用。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臣專權,政變頻繁的局麵,宋朝成為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但這套方針隻是從防兵之變,防方鎮之跋扈,防官員之損害君權為出發點,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國力、軍力,故使宋徒有軍隊一百二十萬,官員二萬餘名,庫存之錢財成堆,但一直對外屈服於遼、夏、金民族政權,對內不能消除官亂與民變,而處於深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宋太祖在趙普的協助下,基本完成政治體製之後,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罷免了後周的一些舊臣。因趙普政治謀略超人,再加上獻策有功,被遷升為門下侍郎、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從此,趙普獨居相位,掌管北宋朝政。趙普居相位之後,更加盡心盡力。宋太祖視之如左右手,事無大小,都要征求趙普的意見,然後再決斷。有一天,太祖問趙普,用何計謀才能攻下太原,消滅北漢,趙普回答說:“太原抵擋著西、北兩方麵的敵人,如果先攻下太原,就得由我們獨擋西、北二麵之敵,不如暫且留下太原不打,等到消滅了其他各國以後再說,到那時,太原如同彈丸黑子之地,還能逃脫滅亡的命運嗎?”這就是趙普的“先南後北”的襄讚決策。宋太祖聽後,笑著說:“我的意思正是如此,剛才不過是試你而已。”

趙普初登宰相之位後,雖為朝廷竭心盡力,深受太祖恩寵,但因有斂財受賄,私運木材擴展府第,又有官員冒充趙普名義經商等問題,趙普子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太祖聽說後,對趙普極為不滿,其後,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又趁機揭發趙普的短處,太祖大怒,於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罷去趙普宰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駕崩,其弟趙光(匡)義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任參知政事盧多遜為宰相。

公元976年,趙普自河陽調回京師,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盧多遜的讒言詆毀,不被朝廷重用。然而趙普很會利用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矛盾,來為自己進身創造有利條件,以求東山再起。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的母親昭憲杜太後臨終前,召趙普入內承受遺命。太後對以後幾代君主是這樣安排的:太祖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弟光義,光義再傳位於弟廷美,廷美傳位於侄德昭(太祖子)。

趙普作為一個諳於政權變故的大政治家,深知杜太後關於以後幾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從趙宋王朝的安危著想,防止後周幼主即位,異姓興王那樣的事件發生,認為太後的這個安排,很有道理。但是,杜太後的這個遺旨,直接關係到皇室諸人的權力和命運。而自己又是太後遺命的唯一直接見證人,如果處理得好,會對自己有利;反之,輕則丟官,重則喪命,因此,他對太後的遺旨,采取根據形勢靈活處理的態度。

早在輔佐太祖時期,趙普見太祖趙匡胤忠孝,不能違背母訓,將來趙光義即位確定無疑,於是便有意與光義交厚。

現在太宗趙光義有欲違母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後,君位傳子不傳弟,但有母後遺旨成命在先,弟廷美對皇位也極為關注。所以,要實現皇位傳子之目的,必須費一番周折,需要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鼎力相助。

趙普知道太宗此時心中所想,認為自己再度登上相位之機已到,便向太宗進言,說當年太後遺旨,為他親手所寫,並備述太後遺旨原文。當太宗問及廷美事時,趙普當即表示:“臣願備位樞機,以察奸變。”又借機述說自己多年受宰相盧多遜壓製之苦,太宗見趙普情詞懇切,又係前朝老臣,與己交厚,可以協助自己皇位傳子的政治目的,便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複授趙普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重登首輔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