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年至976年在位。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

趙匡胤,生於洛陽的夾馬營。從小受家庭和社會風尚的影響,棄文習武,胸有大誌。

20歲那年,他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偏將。由於他武藝嫻熟,又通兵法,受到郭威的賞識。公元951年,郭威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在擁立過程中,趙匡胤出了不少力,因此被升為後周禁衛軍的軍官。

公元954年,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進攻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征,與漢遼聯軍交戰於高平(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周將範愛能、何徽,竟一觸即潰,爭相南逃。在這危急的關頭,趙匡胤大喊一聲,拍馬上前,當先衝人敵陣。北漢軍隊大亂,而周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力廝殺,終於大獲全勝。高平之戰,反敗為勝,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從此趙匡胤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並給他記了大功一次。以後一係列的南討北伐,總把他帶在身邊。在這些戰爭中,趙匡胤立了不少功勞,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皇帝親軍的高級長官)。從此,趙匡胤開始掌管後周的軍事大權。

顯德六年,柴榮率領大軍北攻契丹。此次親征,趙匡胤一直隨駕左右。

公元959年柴榮病死了,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兼任宋州(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防守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柴宗訓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後周的君臣正在慶賀新年,在趙匡胤的指使下,鎮州和定州(現在的河北省和正定縣和定縣)有人到開封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聲勢很大。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急忙派趙匡胤帶領大軍,前去抵抗,趙匡胤率軍隊走到陳橋驛停了下來。在他的導演之下,發生了陳橋兵變的故事。

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假意推讓一番,眾將哪裏肯答應。趙匡胤乘機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發出號令,你們能聽從嗎?”“願聽命。”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掉轉馬頭,回到了開封。

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舉行登基儀式。由於趙匡胤原來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定為“宋”,仍舊把開封作都城。曆史上將其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為了盡可能消除後周舊臣宿,將結盟反叛,對後周將官趙匡胤一概留用,給予優厚待遇。同時,在暗中密切注意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預防不測。果然,宋朝建立不出三個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就會師北漢大舉反宋,趙匡胤深謀遠慮,守住關隘,一舉平定李筠。之後,淮南節度李重進蠢蠢欲動,趙匡胤下詔親征,李重進自焚身亡。

趙匡胤在一年內兩次親征的勝利,基本解決了新王朝與舊王朝殘餘勢力的矛盾,但他並未因此而感到安心,相反,他更時時刻刻感到另一種潛在的威脅。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大封功臣。後周將領慕容延釗,因為擁護宋朝,升任殿前都點檢。領兵守衛北邊的韓令坤,當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當了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這些都是統率禁軍(宋朝軍隊的主力)的高級官職。慕容延釗等人掌握了軍事大權。

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統領禁軍的兵權,派他們兩人到外地當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立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禁軍將領石守信,因為擁立有功,宋太祖沒有立即罷免他。

就在這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趙匡胤晚上朝見群臣後與石守信等人一起飲酒。酒興正濃時,趙匡胤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瞬即過,你們不如給子孫多積些錢財,多置土地房屋,多買歌兒舞女,享樂一生。君臣之間也不會有什麼猜忌隔閡,這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十分感激,第二天,便借口有病,乞求解去禁軍兵權。趙匡胤允許了他們的請求。令其都以寄祿官的身份回家,並給予優厚的賞賜。他們雖仍有官階身份,但已無實際職權。

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太祖乘諸鎮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等人入朝晉見的機會,在後苑設宴款待。次日,便下詔罷了武行德等節度使的職務。至此,所有高級將領的兵權都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