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相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阝(今陝西渭南)人。生於公元961年,卒於公元1023年。其祖父寇延良,頗有才學,因遭唐末戰亂,終生布衣。其父寇相,善書畫,能詩文,後晉開運年間中進士第。寇準輔佐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以剛毅清正之風垂範後世,以拯時救世之才報效國家,是一位洞察密機、善斷大事的良相。
寇準由於受書香門第的熏陶,自幼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十九歲時就赴京應試,一舉中第,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
寇準性格正直、誠實。當時宋太祖殿試取人,常常到殿前平台上看著應試者提問,對年紀輕的人,常常不屑一顧。因此,有人讓寇準增報年齡,他回答說:“我正準備踏上仕途,怎麼能欺騙皇上呢?”他在任知縣期間,對屬下衙役要求嚴格,不準他們橫行鄉裏,搜刮民財,魚肉百姓,嚴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規定征收賦稅和徭役。為了防止屬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額外增收,以飽私囊,他令人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項,寫在紙上,張貼在城門中,公布於眾。老百姓見寇準執法公正,為政清廉,體察民情,愛民如子,都深受感動。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按時送交,從不拖延時日。
由於寇準為官期間政績突出,有利於宋王朝政權的鞏固,故受到宋太宗的信賴,連連升遷。當時,恰逢太宗下詔,讓百官上書直言進諫,討論國家大事。有一次,眾卿都建議與遼國講和,而寇準卻大膽直言,反對講和,並據理陳詞,力排眾議。宋太宗見寇準膽識過人,才幹超群,因此對他尤為器重,拜寇準為樞密院直學士。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因說話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欲退朝回宮。此時寇難並未因太宗發怒而罷諫,相反,卻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讓太宗坐下來,繼續聽他直言陳述,直到太宗同意他的意見,當即決斷之後,才肯罷休。寇準這種為國計民生之大事,敢於在威怒之下的皇帝麵前,不怕丟官,挽衣強諫的精神,與前朝名相魏征不相上下。所以,當太宗息怒之後,仔細想來,寇準能如此忠勇直諫,實屬難得,對他頗為讚許。太宗對近臣說道:“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得魏征一樣。”
在兩次廢立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寇準充分顯示了他的足智多謀和善斷大事的品質。一次是廢楚王趙元佐太子。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由於營救太宗之弟趙廷美沒有成功,得了心病,行為變得粗暴殘忍。身邊的人稍有過失,他就用殘酷的刑罰處死。太宗多次訓誡他,始終未見好轉。重陽節那天,太宗設宴招待眾王,元佐因病剛愈沒有讓他參加。到了半夜,為了發泄憤懣,元佐竟把妻妾關閉起來,縱火焚燒宮室。太宗因此大怒,意欲廢掉元佐,另立太子。當時寇準在鄆州做通判,太宗召見他問道:“你試著為朕決斷一件事情,太子的所作所為太無王法了,日後必定有夏桀、商紂一樣的行為,朕想廢掉他,但東宮擁有兵甲,恐怕因此會鬧出大亂子。此事如何是好?請您替我籌劃一個萬全之策。”寇準說:“請陛下找個機會,命太子代您主持某項典禮,他左右人員必定隨行,然後陛下派人往東宮仔細搜查,果真有不法的事情,等太子回來拿給他看,把他廢除。到時候隻要一個太監的力量就夠了。”太宗接受了寇準的計策,趁太子外出,派人從他的宮中果然搜出了許多刑具,有剜眼睛的、抽筋條的、割舌頭的等等。在大量物證麵前,元佐隻好低頭認罪,於是就順理成章地被廢黜了,沒有發生任何風波。另一次是立襄王元侃。那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事。當時太宗已近暮年,為立太子事心煩意亂,坐臥不安,加上身患腳疾,疼痛難忍,真可謂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此前,有馮拯等人上疏,請求早立太子,太宗盛怒之下,把他們都貶到嶺南去了。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立太子的事。但太宗畢竟年事已高,立太子繼承皇位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此時的太宗,亟需一個情投意合的人與他為伴,向他一吐衷腸,以求得心理平衡,並共同謀劃另立太子之事。太宗想起了被他貶到青州的寇準,想起了他直言進諫、為國盡忠的種種好處,不免有所悔悟,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下詔書召寇準回京。當太宗聞報寇準上殿進見時,便急忙宣入。待寇準參拜已畢,太宗先讓他看看自己的腳病,隨後賜坐,並問寇準:“愛卿為什麼來得這樣遲緩?”寇準回答:“臣不見您的詔書召還,是不敢擅回京師的。”太宗對寇準的回答並不介意,隻想盡快聽到寇準關於確立太子的意見,便馬上轉換話題。他問寇準道:“愛卿看我這些兒子當中,誰可以繼承皇位呢?”寇準此時雖然心中有個人選,但不知太宗心中傾向於哪一個,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於是他隻給太宗提出一個選立太子的原則。寇準回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擇君主,與婦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與近臣商量,也不行;隻要陛下您自己選擇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太宗聽罷,低頭思之良久,然後屏退左右,對寇準說:“你看襄王元侃可以嗎?”其實寇準心中所想的也是襄王元侃,於是連忙說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您當即決定。”立太子的事,君臣二人就這樣決定了,太宗從此了卻了一樁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