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宋太宗正式立襄王元侃為皇太子。當太子到宗廟參拜行禮回來,京城人民夾道觀看,歡呼雀躍,有人說:“真是個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後,心中甚是不悅,說道:“人心一下子都歸了太子,那將把我擺在什麼地位呢?”寇準怕太宗改變主意,便急中生智,立刻再拜並祝賀說:“太子眾望所歸,是陛下的決策英明,是國家百姓的洪福。”太宗聽寇準如此一說,覺得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仍屬於太子之上,便馬上高興起來。又入後宮,把此事說給皇後、嬪妃知曉,後宮的人又都出來慶賀。太宗乘興命人擺宴,與寇準共飲,待醉方休。

寇準主張執法公正,斷案如鑒,反對徇情枉法,以權謀私。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大旱無雨,又鬧蝗災,加上前一年火、蝗、旱三災並發,所以引起了太宗的注意。他召集近臣進殿,詢問他們處理朝政是否有不當之處,因而觸怒了上天,大臣們都說這是天意如此,我朝朝政並沒有什麼錯處。然而寇準卻回答說:“《尚書·洪範》說,天人之間,互相感應,如影隨形,如響隨聲;現在出現了大旱之災,證明我朝施用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聽後不悅,轉身退入宮中。過了一會,太宗又召見寇準,問他什麼事情處理不公平。寇準說:“請召中書省與樞密院二府大臣前來,我就說。”於是太宗下詔,召二府大臣進入內宮。寇準說道:“前不久,祖吉、王淮皆因違法受賄而被治罪。但祖吉貪贓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雖然侵吞自己主管的國家財物多至千萬,反而隻受杖刑,又官複原職,難道這不是不公平嗎?”太宗問王沔,此事是否如寇準所說,王沔無可辯駁,隻好叩頭謝罪。太宗又狠狠地斥責了王沔。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宋真宗任寇準為宰相。同年九月,遼軍有小股遊騎侵犯宋邊境,作戰稍有不利,就急忙引軍退卻,似無大舉進兵與宋軍交戰之意。寇準接到此一軍情報告,料定此為遼國興兵南下大舉侵犯的前兆,故立刻上奏真宗說:“遼軍此舉是想麻痹我們。我們應當加緊訓練部隊,任命將帥,並且要選派精銳部隊占據軍事要地,以防遼軍大舉進犯。”在寇準的建議下,宋軍調兵遣將,嚴陣以待。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同年十一月,遼軍大舉南下。遼國蕭太後、聖宗耶律隆緒禦駕親征,大將蕭達攬率軍二十萬直進中原,軍情十分危急,宋廷驚慌失措。一個晚上竟有探馬飛報五封軍情機密文書送達相府,而身為朝廷重臣的寇準卻十分鎮定,他對緊急軍情文書連拆也不拆,照常飲酒,談笑如常。第二天,有人將此事奏報真宗,真宗大驚,責問寇準為何如此?寇準回答說:“陛下想了結此事,不出五天定見分曉。”真宗問寇準有何退兵良策。寇準提出要真宗禦駕親赴澶州(今河南濮陽)坐陣,這樣必能克敵製勝。他認為皇帝大駕親征,宋軍必定團結和睦,士氣高昂,軍威振奮,而敵人自然會聞風落荒而逃。否則,宋軍人心渙散,敵人乘勝而入,大宋天下難得太平。朝內群臣見寇準提出要真宗禦駕親征,感到事情重大,也怕隨駕前往,因此個個膽戰心驚,紛紛準備退朝,以免皇帝怪罪。寇準見群臣如此委縮退卻,心中甚是不悅,便嚴辭厲聲製止。真宗皇帝也感到十分為難,想要回到內宮,然後再議決此事。寇準一看真宗皇帝有不願親征之意,一旦回宮,這件事就難辦了。就對真宗說:“陛下一進去,群臣就再難見到您,那就要誤大事了。請您不要回宮。”真宗在寇準的強諫之下,萬般無奈,隻好同意討論是否親征事宜。

當時朝廷大臣對禦駕親征一事意見不一。寇準和畢士安等人,力諫真宗親自率軍征遼。而參知政事王欽若、大臣陳堯雯等人,則力勸真宗南遷避亂。王欽若是江南人,他主張真宗南遷金陵;陳堯雯是四川人,他力勸真宗駕幸成都。真宗一時拿不定主意,問寇準怎麼辦?寇準心知王欽若、陳堯雯都在為自己打算,他假裝不知道,說:“誰個為陛下籌劃如此下策,其罪當斬。陛下神明英武,將臣團結和睦,如果大駕親征,敵人自然聞風喪膽。即使不親征,我們出奇兵來挫敗他們的陰謀,或者堅守來疲勞他們的士兵,持勞逸之勢,我們也能穩操勝券。為什麼要拋棄宗廟、社稷,去金陵、成都?”寇準這一番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真宗親征的主意才決定下來。

同年十二月,真宗親率大軍行至澶州南城,當時遼軍氣勢正盛,眾人都請真宗住下,以觀察敵我形勢,然後再決定進止。而寇準則堅決請求真宗繼續前進。他說:“陛下如果不過黃河,則人心更加恐懼不安,不能壯我軍威以壓住敵人的氣焰,乃至取得最後的勝利。況且,現在我軍有王超率領的精銳部隊駐紮中山,扼殺咽喉要地;又有李繼隆、石保吉分別領兵於兩側布成大陣,控製左右要衝;再加上各方援軍陸續抵達,陛下為何還生疑慮而不敢前進呢?”寇準見自己陳說利害、促駕前行勢單力薄,故退下找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商量。寇準問高瓊說:“太尉深受國恩,今日何以報效國家?”高瓊回答:“我是軍人,願以死殉國。”寇準很高興,便把自己的想法說給高瓊聽,然後兩人一起去見真宗。寇準說:“陛下對我的話不以為然,何不問問武將高瓊的意見?”高瓊立刻抬頭上奏說:“寇準的意見是對的,望陛下采納。”寇準不等真宗開口,又對高瓊說:“機不可失,應催促皇帝馬上出發。”高瓊便命衛士備好車輦,於是真宗渡過了黃河,來到了澶州北城的門樓之上。遠近的宋軍望見帝輦的華蓋,無不歡呼雀躍,軍威大振,其聲音數十裏之外都能聽見,而遼兵聽到宋軍的歡呼聲,個個麵麵相覷,驚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