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胡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德意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德意誌內部為了爭奪國王的位置,連年廝殺不休,而國王與教皇之間為了爭奪主教敘任權等權力,也鬥了數百年難見分曉。這是一個尚武的時代,而他正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於金戈鐵馬的生活。
腓特烈一世的正式稱謂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誌國王腓特烈一世,其綽號為紅胡子,因為他有一臉鮮紅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來,此綽號的含義是這個入侵者在意大利殘殺無辜,意大利的鮮血染紅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語中,紅胡子的譯音為巴巴多薩。因此,腓特烈一世也常被稱為巴巴多薩。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將他入侵蘇聯的計劃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腓特烈一世的父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憑借武力加政治手段當選為德意誌國王,他的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成員。在這個時代,德意誌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韋爾夫家族的勢力最為強大,擁有這兩個家族血脈的腓特烈無疑是最灼手可熱的人物。1147年父親去世,他繼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當選為德意誌國王。
自奧托大帝開始,每個德意誌國王要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都必須親自進軍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但當時教權和王權的爭奪非常激烈,集中體現在主教,任權的爭奪上。腓特烈一世的前輩亨利四世曾因與教皇的紛爭被開除教籍,為了恢複教籍,他跪在卡諾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複教籍,但當他收拾好舊河山之後又重新進軍羅馬,罷黜了教皇,報了舊仇。腓特烈一世,也許已經認識到了他與教皇的紛爭不可避免,為了鞏固後方,他於1150年讓實力雄厚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土地,並給予其主教任命權,還把巴伐利亞領地歸還於給他,條件是他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支援。1156年,又將類似權力給予奧地利邊地侯巴奔堡家族,並晉升其為公爵,奧地利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就發端於此。
穩固了後方之後,腓特烈一世開始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3年發動了第一次遠征意大利。在進軍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來是教士阿諾德領導人民奪取了城市政權,選舉了羅馬元老院成員和執政官,主張教會放棄領地過使徒的簡樸生活。這真是天賜的機會,腓特烈一世加速進軍鎮壓了這次起義,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個不懂變通的倔老頭,他在為腓特烈一世加冕時,堅持要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這激怒了腓特烈一世,結果使慶典會場變成了戰場,近千人被殺。但不管過程如何狼狽,腓特烈一世已通過加冕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隻稱為“羅馬帝國皇帝”,從他開始又冠上“神聖”二字)。
此後,腓特烈一世開始致力於控製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當時溝通西歐和東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另一方麵,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為政,這種情況無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一世曾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意大利擁有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征收稅收等權力。但腓特烈一世每年從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財富(遠超過在德意誌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滿,便組織起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