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耶律楚材:滿腹韜略的智謀名相(1)(1 / 3)

耶律楚材,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9年),卒於蒙古乃馬真後三年(公元1243年),字晉卿,係契丹皇族後裔。其父耶律履,係金代學者,官至宰相。耶律楚材從政30餘年,曆仕元太祖(成吉思汗)、元睿宗(太祖四子拖雷)、元太宗(太祖三子窩闊台)及乃馬真後(太宗第六後)三朝四代,其德才得以淋漓盡致地施展。他披肝瀝膽,為蒙古遠征西域、用兵南國出謀劃策,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智謀,對於元統一王朝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輔佐君主,銳意治國,在倡興儒學,製定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安定人民生活和引導蒙古走向“漢化”方麵,建樹了不朽的功績,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和經濟韜略;他忠心耿耿,事無巨細,隻要與國與民有利的事,對君王他或強諍或巧諫,力爭得以實現,為後人提供了對國事盡忠盡智的楷模。耶律楚材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罕見的智謀名相。

耶律楚材三歲時,父親殞命。其母楊氏知書識禮,給予他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資聰穎,學習勤奮,每天晚上都挑燈夜讀,決不為貪玩賭棋而浪費時間,故很早就博覽群書。及至青年時期,已在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等方麵頗有造詣。他深諳儒學,修以佛道,還善撫琴,好吟詠,多才多藝。由於他出身於一個早已充分漢化了的封建士大夫書香門第,所以他很早就接受“漢化”,精通漢文,用漢字寫作瀟灑自如,而且文思敏捷,下筆為文,奮筆疾書,很少改動。他的這些淵博知識為他日後創建功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耶律楚材生不逢時,他成長在動亂的社會環境中。當時,整個中國正處在元朝大統一前的列國紛爭階段,諸強對峙,戰事頻生。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下,雄心勃勃,咄咄逼人,不斷向金國發動進攻。在南方,偏於江左的南宋王朝,一刻也沒有忘記北上收複失地,不時向金國發起挑戰。在西方,立國甘陝的西夏也虎視眈眈,對稱霸中國懷有野心,趁機與南宋結交,在金國的西北方向侵擾。而金國雖占據中原,統治著北中國,但國勢日頹,早已力不從心了。耶律楚材從十七歲出仕到二十五歲金國燕京陷落,幾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整整八年,雖懷淩雲壯誌,但難有作為。城陷之後,他眼看金朝大勢已去,國破家亡,前途渺茫,便“將功名之心束之高閣”,空懷經天緯地的才智絕跡於世,棄俗投佛,拜萬鬆老人(行秀)為師,學習佛理。他杜絕人跡,屏斥家務,專心一意,修身養心,雖遇大寒大熱也不間斷。終於參透了禪理,成了燕京城中著名的佛教信徒。三年的艱難時世,磨煉了耶律楚材的意誌,樹立了經邦治國的雄心。他作了兩種準備:“否,則以簡易之道治一心;達,則以仁義之道治四海。”他等待著一層抱負的機會。

“困龍終有上天時”,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機會終於來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極需各種人才。他聽說耶律楚材是位博學多藝的難得的人才,便遣人前往禮聘,詢問治國大計。過著隱居生活的耶律楚材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見他,感到是一個圖謀進取的極好機會,就欣然前往。成吉思汗了解到耶律楚材曾是被金國所滅,與金國有世仇的原遼國宗室的後裔,便說:“遼金世仇,我要為你洗雪國仇家恨”。不料耶律楚材這樣回答:“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經入侍金朝,既然作了臣下,怎敢和君主為仇呢?”成吉思汗對他的十分得體的回答非常滿意,認為此人重君臣之情,恪守信義,值得重用。再加上耶律楚材身材魁偉,髯長鬢美,極其英武,回答詢問聲音洪亮而流暢,成吉思汗愈發高興,便把他作為自己的親隨,不離左右,很快,耶律楚材就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才能,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寵信。成吉思汗經常親切地稱他為“吾圖撒合裏”(蒙古語謂“長胡子”)。在風雲變幻的年代裏,耶律楚材終於找到了施展蓋世才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