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嚴肅皇帝威儀,製定尊卑禮節,耶律楚材精心擬製了登基儀式,事先,他選中了察合台親王,對他說;“你雖是大汗的兄長,但從職位上看去是個臣子,臣子對君王按照禮節應當跪拜,隻要你帶頭下拜了,其他人就不敢不拜了。”察合台親王覺得此話有理,在窩闊台登基大典上,他率領皇族及臣僚在帳下跪拜,使盛典進行得十分順利。事後,察合台對耶律楚材稱讚說:“你真是社稷的功臣啊!”
蒙古原是草原遊牧民族,正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轉化的發展時期。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依仗弓勁馬肥,兵強將勇,卉疆拓土,征服了大片領土。然而,蒙古帝國要治理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區,不進行一場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改革是不行的。耶律楚材作為一個卓越的思想家和謀略家,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對窩闊台說:“天下雖得之馬上,而不可以馬上治。”作為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窩闊台決心采用“漢法”。耶律楚材便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進行改革和推行“漢化”過程中,耶律楚材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製訂了一係列重要的政治、經濟政策和製度,窩闊台總是言聽計從。耶律楚材的政策和製度包括:
第一,革除屠城殺掠陋習,免除難民、降俘之死。蒙古統治者在初期的征戰中,曾經下令:凡在攻城之時,敵人敢於武力抗拒者,城破之後,必嚴加懲處,悉數殺盡。耶律楚材認為,這種野蠻殘暴的屠城殺掠政策,固然對敵人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使無辜的百姓罹難,還增強了抵抗者拒降的決心,實為不智之舉。他向太宗進諫,為確保百姓生命安全,在軍隊進軍前,先將百姓遷往山後,讓他們開采金銀,栽種葡萄,這樣不但使百姓遠離戰火,而且可提供皇室所需,可謂一舉兩得。他又詔令金國逃難之民,降者免死。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降者是危急則降,緩和便逃,還能補充敵人兵源,實難赦免。可是,耶律楚材卻不以為然,他建議窩闊台造白旗若幹,發給降民,使歸本土,蒙古兵不得侵害之。此舉不但救活了無數百姓,還消除了中原人民對蒙軍的畏懼和仇恨心理。
第二,諫阻“裂土分民”,建立中央集權。自成吉思汗建國以來,蒙古統治者就實行“裂土分民”的分封製。窩闊台汗即位後,也準備把新占領的中原地區分賜給各親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基於對曆史上分封製與郡縣製的演變和鬥爭的深刻了解,在這關鍵時刻勸諫道:“裂土分民,容易引起彼此間的不滿和猜疑,擴大矛盾和紛爭,不如多給他們一些金帛。”窩闊台說:“我已經答應他們了,怎麼辦呢?”耶律楚材為之策劃了一個萬全之策,就是由政府派遣官吏到各郡縣收稅,不讓他們擅自課征,把向地方征稅的權力收歸中央。耶律楚材還建議:各州郡置長吏專管民事,設萬戶府總領軍政,設課稅所管理錢穀。三個部門間勢均力敵,不相統攝,力量有限,驕橫氣焰就會受到遏止。窩闊台汗采納了上述建議,製訂了地方官軍民財三權分立的製度,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實力,壓製了地方勢力的擴張。
第三,製止倒退,發展農業。窩闊台剛登帝位,有個叫別迭的蒙古貴族建議:“中原地區的漢人不懂得畜牧業生產,對於我們沒有什麼用處,不如把他們全都殺了,好在那裏開辟牧場。”耶律楚材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個變先進為落後的建議,反映了某些習慣草原生活的貴族的無知,如被采納,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及時向窩闊台指出:“天下是廣闊的,四海是富裕的,各地人民都會勤勞生產,隻要政策好,他們就可提供大量的財富。”窩闊台聽了說:“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好,國家收入可以增加,又何必殺人呢?就按你的意見辦吧。”一場破壞中原農業經濟的災難得以製止。
第四,建立稅收製度,代替軍事掠奪。蒙古貴族崇尚武功,根本沒有稅製觀念。他們看不到連年征戰,戰事頻繁,這樣下去會“兵強而國蹙”。元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耶律楚材向窩闊台建議:“陛下即將南征金國,軍需從何而來?僅靠畜牧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建立稅收製度,僅中原地區的地稅、商稅以及酒醋鹽鐵山澤之利,一年可得五十萬兩銀,八萬匹絹,四十萬石粟,軍需就不成問題了。”窩闊台聽後同意試行。於是,在河北一帶建立了十路征收稅使,遴選有德之士充任。公元1231年秋天,窩闊台在行宮中,麵對十路課稅使陳列在朝廷上的金、銀、帛、粟等稅物,欣喜萬分,他高興地對耶律楚材說:“你雖沒離我左右,卻能使國用充足,南國的臣僚中,有誰能比得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