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釋放俘虜,安定民心。蒙古滅金後,大批百姓淪為俘虜,北返途中,逃亡者十有七八。窩闊台立下禁令,不準收留逃俘,違者滅其全家,鄉社連坐。於是,逃俘無人敢收留,食宿亦無著落,以致餓殍遍野。耶律楚材深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對諫太宗說:“中原既平,所有百姓便都是皇帝的百姓。再說逃民又能逃到哪裏去呢?為何要因一俘囚而連坐處死數十百人呢?”太宗頓然醒悟,遂取消此禁。
第六,抑製高利貸者,反對過分剝削。隨著國家區域的擴大,商賈的活躍,高利貸十分盛行。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了維持生活和交納賦稅,有時被迫借債,年息高達百分之百。負債者至期無力償還者,經常被逼得家破人亡。為了抑製高利貸者,耶律楚材規定了借貸政策,凡借貸者,以本息相等為極限,民間負債而無力償還者,由官府代替償還。此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債務關係而引起的社會矛盾。當時政府官吏為增加收入,竟與商人勾結,承包了全國的課稅、差發,這種把國家財政經濟命脈交給商人的作法,是十分有害的。耶律楚材說:“這是貪利之徒,罔上虐下想出的惡主意,為害甚大,決不能幹。”於是奏請窩闊台汗廢除了。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統治者較快地適應了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封建製度,恢複了戰亂造成的破壞創傷,把封建經濟推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第七,盡忠盡智,強諍巧諫。耶律楚材從政治國有一句名言:“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殫精竭慮,忠心耿耿。隻要他認為與國與民有利的事,總是事無巨細,想方設法,力爭使之實現。他的想法不被君王接受,有時涉及君王本人,他總是能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或強諍或巧諫,千方百計使自己的主張得以實施,但又不影響他與君王之間的親密關係。所以,他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窩闊台三朝達三十餘年,始終君臣相得,乳水交融。
公元1223年夏天,成吉思汗攻打花刺子模取得重大勝利後駐軍鐵門關,當地人送來一隻怪獸,獨角,身形似鹿,尾巴同馬,渾身綠色,嘶鳴聲咿唔又似人言。成吉思汗感到奇怪,詢問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從西征軍事、政治目的均已達到,應立即結束戰爭的大前提出發,按古書介紹,借題發揮地說:“此獸名叫角端,它的出現表示吉祥。它能作人言,厭惡殺生害命,剛才的叫意是大汗你應該早點回國了。皇帝是上天的長子,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兒子,願大汗稟承上天的意旨,保全天下老百姓。”成吉思汗聽罷,立即決定結束西征,班師回國。
窩闊台八年(公元1236年),下詔簡選宮室美女,以充實後宮。耶律楚材以“美女足以備用,臣恐擾民”為由,拒不執行。太宗開始大為氣憤,但沉思過後,覺得耶律楚材以民為重,實屬難能可貴,也就不再責怪。
蒙人飲酒甚盛,太宗也染此習,時時酩酊大醉。每此時,耶律楚材總是以“酒能腐蝕鐵器,何況五髒”的動情之言諫勸之,終使太宗省悟。不但自身控製飲酒,同時詔令近臣,每日隻能進酒三杯。正是由於這種莫逆腹心之情,能夠使得君臣相得益彰,親甚兄弟。在一次集會上,太宗親為耶律楚材敬酒,並且驕傲地說:“我相信你,任用你,是先帝的命令。要是沒有你,中原決不會有現在這樣安定。我之所以高枕無憂,全是你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