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魯索一生演唱了50多部歌劇,擔任過67個不同的男高音角色,在紐約的十年內即演唱過60多場。他的記憶力也是相當驚人的,隨時就能唱的曲目有500多首。
可以肯定地說,從聲樂技術和演出效果來看,在男高音這一領域中,卡魯索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他的聲音洪亮、熱情而輝煌,同時又不失柔潤、甜美的音色。他的分句法極為完美,再長的樂句也能唱得從容自如,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那些高難度的唱段,吐字清晰、音色豐富。
卡魯索的歌唱藝術的最突出之處在於他的呼吸技術。他的伴奏者福契多在《卡魯索的歌唱藝術》一書中說,卡魯索應用的是兩肋——橫隔膜的聯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被意大利美聲學派的聲樂大師們認為是人最自然的呼吸法,他們認為要能很好地掌握歌唱的呼吸技術,不僅僅是肌肉上的控製,而且還要與詞義相結合,全神貫注地來執行肌肉的控製。
“美聲”的特點之一就是歌唱中的連音。卡魯索所唱的連音好像每一個音與第二個音都連得似乎溶化在一起了。他在小音程的進行中所使用的連音同他在大音程中,或者在同一個音上所進行的連音都是一樣的聽不出任何缺點。這是他在音調中所做到的連音。在發聲方麵每個字母與字母之間他所掌握的連音,都是非常奇妙的,那就是每個字母改變到第二個字母時,進行得非常圓潤,亦好像是天衣無縫,他用字音起調時,發聲很柔軟,可是卻很有力量,他從來不讓子音尖銳化而影響到母音。卡魯索唱歌時口腔各部肌肉保持著自然、鬆弛的狀態。由於這一點,配合了他完整的呼吸技術,因此才能盡量使用不同的共鳴達到多樣化的音色。無論在最樸實的民歌,還是在歌劇的詠歎調中,當音樂轉調的時候,他的聲音都能符合於音樂和聲的泛音,極細致地轉變。
在意大利的男高音中,他是塔馬諾與德·路西亞的繼承者,但他與他們不同,他比塔馬諾更抒情,比德·路西亞更直率,他與他們的共同點是演唱時強烈,動人心弦,這是一切意大利歌唱家的共同特點。比較而言,路西亞的唱法是比卡魯索更老式的一種唱法,他有著明顯的顫音,並常用混聲、頭聲與假聲,與豐富響亮的高音形成對比。卡魯索很少運用這種對比的手法。塔馬諾的唱法與卡魯索相比也顯得較為原始,所以當代男高音歌王帕瓦羅蒂認為:“卡魯索是當時所有男高音歌唱家中最現代的,他是現代男高音的發明者。”
與卡魯索同時代的意大利男高音中隻有亞曆山德羅·龐契和喬萬尼·澤那泰洛在有限的曲目範圍內近似於卡魯索。但無論具有什麼長處的男高音,他們在卡魯索麵前都會黯然失色。卡魯索具備了歌唱家的一切條件,並學會了演員的主要技巧。雖然他的聲音雄渾厚重,卻有著驚人的靈敏。他具有漂亮的高音,但他從來不是隻唱高音的歌唱家。他有著深刻的音樂感,有著拿坡裏人天賦的音樂表現力。卡魯索說:“我唱的時候從來不想歌唱技術,我的舌頭,我的嘴等等,我完全集中於歌詞的意義。”馬臘費奧迪指出:“心理的資質給予卡魯索富於感情的聲音是無與倫比的,它們依存於有把握的正確的發聲方法中。這就給卡魯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他以他的全部精力用於歌唱的每個細節,並將其聲音的美極為自然地融合在思想感情之中。”
確實如此,對卡魯索來說,歌唱是一種樂趣,而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效果而做的技巧掙紮。因而,觀眾喜愛他扮演的各個不同的角色。他的思想不會去為了思考音的高低而受到束縛,而永遠是隨著音樂和歌詞去發揮他的演唱。
卡魯索是美聲學派中第一個起來廢除常規的人。他拒絕屈服於使歌詞成為音樂奴隸的傳統唱法,他歌唱文字本身的含意,表達它們的感情和意義。他聽從心靈的支配超過技巧對他的影響,他的感情是他歌唱的唯一導師。
卡魯索1921年8月2日在索蓮托逝世,享年48歲。
——傳世佳言——
曾經有人請教歌王卡魯索,在聲樂藝術上什麼是最重要的?卡羅索回答道:“第一是聲音,第二是聲音,第三也是聲音。”
有人曾問他一個偉大的歌唱家需要具備那些條件,他的回答是:“一個飽滿的胸膛,一張大嘴,百分之九十的記憶力,百分之十的才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心中要有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