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弗拉斯達德

出生地:挪威哈瑪爾

生卒年:1895-1962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挪威著名“瓦格納女高音”歌唱家。

1895年7月12日,弗拉斯達德生於挪威哈瑪爾,她的父親是奧斯陸挪威國家歌劇院指揮,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弗拉斯達德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弗拉斯達德的記憶力驚人,據說10歲就能默誦《羅恩格林》中埃爾莎的全部唱段,成年後,更是以背誦瓦格納歌劇為樂事。入學奧斯陸音樂學院,師從雅各布森等,在學院期間,弗拉斯達德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她天生音量很大,但是,當時不知道如何使用,空給人大號女高音的感覺。

1913年,弗拉斯達德在奧斯陸挪威國家歌劇院首次登台,出演阿爾伯特的歌劇《低地》中的奴利一角,表現平平,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與後輩歌唱家如卡巴耶等的經曆相似,弗拉斯達德也屬於那種大器晚成的藝術家,直到1932年之前她一直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地演唱,雖然逐漸有了一些名氣然而在其他地方卻仍然默默無聞。一個人要經曆漫長達20年的失意而不放棄自己的事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當時,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弗拉斯達德主要演唱輕歌劇,這類歌劇根本就不符合她的氣質和音色,但是,她依然不肯息影舞台,不過,在那段日子裏弗拉斯達德並沒有刻意學過瓦格納歌劇,她本人對瓦格納的興趣也很不穩定,日後能成為傑出的瓦格納女高音連弗拉斯達德自己也有些吃驚。

1932年6月弗拉斯達德在奧斯陸首次扮演伊索爾德贏得熱烈歡迎,這是一次意外的成功,人們感到這位女高音具有穿透力的高音和紮實的氣息,是難得的瓦格納女高音人才。成功給予了弗拉斯達德信心和勇氣,也促使她用心於瓦格納歌劇並以此為自己終生的事業1933年弗拉斯達德應邀出席拜魯依特音樂節,雖然沒有演到女主角,但是,在拜魯依特的舞台鍛煉更加堅定了弗拉斯達德專攻瓦格納歌劇的信念。功夫不負有心人,1934年弗拉斯達德終於在拜魯依特演唱古特麗和齊格琳德,受到德國音樂評論界的一致讚譽,她的胸聲厚重,聲音就像是從一塊厚實的木板上彈射出來的,堅定無比,同時,又能超越進而穿透樂隊的音障,輕鬆達到高音,這些奇跡般的舉動令觀眾神往不已。

相關鏈接

《最後四首歌》

理查·施特勞斯的創作生涯自藝術歌曲始,也至藝術歌曲終。到1948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理查·施特勞斯又以著名的《最後四首歌》作為他的終筆之作。

《最後四首歌》是一部精心編織的色彩斑斕的浪漫主義作品,每一個音符、人聲和樂器的關係都像一針一線般地被緊緊縫合在一起。在Szell的調和下,整部作品的音流在行進中變換出無窮無盡的連續色彩變換,再沒有第二部聲樂作品能像《最後四首歌》一樣有如此從細微的音色變化。四首歌曲創作於作曲家與夫人移居瑞士期間,二戰結束後,理查·施特勞斯由於與納粹的密切關係而離開德國,也許是由於對漂泊生活的失望,他根據艾興多夫的詩句寫成歌曲《黃昏》,歌中明確表達出了告別幸福生活之感,管弦配樂也引用了早期交響詩《死亡與淨化》中的旋律,聽來令人非常動情。隨後,一本新出版的赫爾曼·黑塞詩集激起了作曲家的創作欲望,他為其中三首詩譜曲寫成《春天》《九月》和《入睡》,就此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