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沒任何名氣的挪威歌手弗拉斯達德被邀請參加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季,當時大都會正麵臨被取消的命運。弗拉斯達德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首演當日她演唱了齊格佛裏德,4天後演唱伊索爾德,1個月後唱布倫希爾德,熱情的美國評論界馬上把她與瓦格納歌劇畫上了等號,她就是瓦格納的化身,是真正“英雄”般的女高音,要知道,當時弗拉斯達德已經40歲,這個年齡是有些戲劇女高音開告別演唱會的時候,而她才剛剛開始活躍於國際聲樂舞台。
1936年,弗拉斯達德來到倫敦,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登台,依然飾演伊索爾德,這時,她的聲樂技巧已經相當成熟,弗拉斯達德充分發揮了自己中音區柔美的特點,將悲劇性的伊索爾德演繹得淋漓盡致,英國評論界讚譽她為“完美的伊索爾德”。不過,她扮演的伊索爾德與傳統的處理有些不同,沒有過分的喊叫,而是更多嫵媚、動人和悲情,因此,正統的瓦格納信徒對弗拉斯達德扮演的伊索爾德有所保留,拜魯依特音樂節就從來沒有邀請弗拉斯達德演唱過伊索爾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了挪威,弗拉斯達德在美國得知丈夫在挪威處境艱難,於是毅然回國,不料,丈夫與納粹合作,弗拉斯達德的行為變成了投敵,為此,弗拉斯達德戰後在美國遭到審查和輿論的抨擊,但是,弗拉斯達德沒有退出舞台,1948-1951年她在科文特花園劇院演唱,1949年首次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唱,扮演《費岱裏奧》中的萊奧諾拉,這是弗拉斯達德的一個新角色。
1950年,弗拉斯達德在倫敦首次演唱理查·施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福特文格勒擔任指揮,她成為這套著名聲樂作品最完美的詮釋者之一,她從來不用大音量來唱藝術歌曲,相反,弗拉斯達德經常用細膩、含蓄、甚至帶點悲痛的音色來演繹藝術歌曲,她演唱的《最後四首歌》格調雅致、氣質高貴。1951年弗拉斯達德在利物浦最後一次演唱伊索爾德,這是她告別舞台的舉動,1953年弗拉斯達德正式宣布退出舞台。
——傳世佳言——
1936年,弗拉斯達德來到倫敦,將悲劇性的伊索爾德演繹得淋漓盡致,英國評論界讚譽她為“完美的伊索爾德”。
20世紀初的聲樂曆史也不僅僅是花腔女高音們的天下,弗拉斯達德就是世紀初出現的最偉大的“瓦格納女高音”,與後來的尼爾森(BirgitNilsson)不同,弗拉斯達德擁有濃重的音色,她的音量也很大,但高音的穿透力更強,她的胸聲很重,呼吸深入,而且,弗拉斯達德的中音區很好,這就是她何以能既唱瓦格納歌劇又唱德奧藝術歌曲的原因。
退休後,1958—1960年出任挪威國家歌劇院院長,從事格裏格歌曲的校注錄音工作,晚年很少登台演出,隻在1951年在倫敦演唱了普賽爾的歌劇《迪多與埃涅阿斯》,同年,她參與了《萊因黃金》的錄音工作,此後,弗拉斯達德患癌症,終於沒能完成整部《尼伯龍根指環》的錄音。1962年12月8日,弗拉斯達德因病在奧斯陸去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