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人勤奮佳話(1)(2 / 3)

在魯迅博物館裏陳列著一盒修書的工具,那是一些簡單的劃線儀器,幾根鋼針、一團絲線、幾塊砂紙以及兩塊磨書用的石頭。魯迅就是用這些極其平常的東西,使得他珍藏著的一萬多冊圖書曆久常新,沒有一冊書裏有汙損或是破散的。

魯迅先生一向樂意把書借給別人看,特別是青年學生。但是,歸還時,如果書上麵有了破邊、卷角等損壞的情況,他是會不高興的。對於那些不愛護書的借閱者,魯迅寧願把書送給他,也不忍看到一本被“蹂躪”(róulìn)過的書再轉回來。

魯迅先生時常把一些好書主動寄贈給需要它的人。

每當把書送出去時,他總是非常仔細地包紮妥(tuǒ)帖。

他花在包書上的心力是不少的,這是為了友人,更是為了書籍。

華羅庚--“羅呆子”

兒童時代的華羅庚,既不懂學習的重要,也不懂生活的艱辛,愛玩愛動。光怪陸離的燈節,百舸爭流的船會,引人入勝的花戲,往往使他流連忘返。但是,最讓父母傷腦筋的,是他玩得如癡入迷,忘乎所以,把學習置之腦後,功課常常不及格。氣得父親打他罵他,急得母親直跺腳,逢人就說:“我們前世作了什麼孽呀?生下這麼一個呆子!”迷信的母親一把拽住他的胳膊到廟裏去,非叫他跪在菩薩跟前,給菩薩連連叩頭,以“求智慧,拜聰明”。結果華羅庚依舊是不愛學習的華羅庚。

隨著年齡的增長,華羅庚逐漸懂事了,他進入金壇縣中學以後,開始發奮讀書。他機靈的頭腦中有發揮不盡的潛力,老師講授的課本知識他能很快地理解,而且他喜歡獨立思考問題。

一九二五年,華羅庚從金壇縣初中畢業,到上海中華職業中學讀書,由於交不起飯費,他隻讀了一年就失學了。沒辦法,華羅庚隻好在小雜貨鋪裏充當父親的助手。

然而,華羅厭並沒有灰心。在念初中時,華羅庚就深深地愛上了數學,他好不容易借來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還有一本隻剩五十頁的《微積分》,在小店裏,他一邊做買賣,一邊鑽研公式習題。由於他的心思全用在數學上,有時顧客來買東西,他竟答非所問。於是,大家送他一個綽號--“羅呆子”,稱他那些深奧難懂的數學書為“天書”。

無知狹隘的父親,不能理解兒子的雄心壯誌,對兒子在櫃台上看書,不好好招待顧客,減少了小店收入,很不滿意,厲聲地指責他:“你看那些’天書‘做什麼!我們是小本生意人家,又不是書香門第。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吃飯。你應該殷勤招呼顧客,多做些生意,不要死鑽不能當飯吃的書本。”而華羅庚卻依然迷戀“天書”,這更加激怒了父親,要把“天書”燒掉。母親袒護著他,奪下了丈夫手中的“天書”。後來,父親終於被兒子那勤奮苦學的精神感動了,也就不再阻止他看“天書”了。

持之以恒的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現代著名科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物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許多領域都卓有成就。持之以恒的學風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名科學家,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經常隨身攜帶儀器,觀察和記載氣溫、氣壓、風向、天氣、物候等氣象資料。臨睡前,再將資料整理,寫成內容詳盡的日記。如1958年,他去新疆伊犁野外考察,兩次經過賽裏木湖,三次將有關資料寫入日記。他在9月14日的日記上寫道:“11時32分見前方有深藍色之湖,係賽裏木湖,嗜之水味不鹹。湖邊有小村名三台。下山至二台風景極佳,類似烏魯木齊的南山……”兩天後,當他歸途再交經賽裏木湖時,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又至賽裏木湖旁,量溫度,時在下午4時,氣溫為12℃,水溫反高為14℃。據管理修理公路之哈族雲,水鹹,牛馬可飲,人不能飲,也不能灌溉。因湖水甚清而味甘,所以我以為有取水標本作試驗之需要。”半年後,當取回的水樣作了分析後,竺可楨又把分析結果填進日記的空白處,作為一頁完整的科學資料。

從1936年1月1日起到逝世前一天,共計38年38天,竺可楨沒有一天間斷過這樣的科學日記。

1974年2月7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病床上寫下了氣象日記:“今天氣溫最高零下一度,最低零下七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寫這篇日記時,他已經不能行動了,日記是根據氣象局的報告寫的,因此,又特地在日記後麵注上了“局報”二字。

學習和成才是一項持久的任務,所以人們常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來形容人才成長的長期性。對於每一個奮發努力的人來說,貴在堅持。

堅忍不拔的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幾十年來堅持與疾病頑強搏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創作了許許多多的科普作品。

青年時代,高士其曾在美國留學。在一次科學實驗中,不幸因試管破裂而感染腦炎病毒,從此身體癱瘓,各種疾病纏身。但是,高士其並沒有消沉,盡管當時病毒已侵入小腦,嚴重破壞了運動神經中樞,脖子發硬,手腳發顫,五官運動神經也逐漸失靈,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堅持學完了細菌學博士研究生的全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