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一輩子鍾情於書,書是他最大的癖好,其餘全要讓路。在國外留學期間,為了博覽書籍,他競日夜埋首在圖書館的書叢裏,孜孜不倦。他讀書聚精會神,絕不旁騖,有時正在談話,忽被一本什麼書吸引住了,便全神貫注,忘掉身旁尚有人在。他堅守“博學強記”的古訓,讀書時不讓頭腦充當漏鬥或海綿的角色,而要記住一切必須牢牢記住的東西。他不依靠卡片和目錄索引。需要查書時,總是一查就得,他身邊自有一種“秘本”(他的讀書筆記,供他旁征博引時的參考之需)。但這“秘本”如何使用,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他讀書極快,一本厚厚的非常難啃的古典哲學名著別人需要幾個星期甚至一、二個月才能啃得了的,他隻需要一個星期。和他見過麵的人,往往驚歎於他知識的豐富和才識的超度。
周而複的苦功
周而複在上中學時,很講究學習方法:“不動筆墨不看書。”他在讀古文、古典詩歌和散文時,總是把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宛如把知識儲存在腦子裏,便於隨時運用。他複習功課時,常把重點抄下來,加深記憶。周而複還有一個背書的良好習慣,許多古文都會背,就是學習英語,他也是從單詞到句子,甚至全篇文章都能背誦,英語單詞在那篇文章裏,他記得一清二楚。
周而複家境貧寒,上中學時,連學費也交不起。生活艱難,但在他專心致誌讀書時,他就把饑餓、貧困和痛苦拋到九霄雲外。每當回憶中小學時代的往事時,周而複常感歎他說:“一個人的青年時代還是不要太舒服為好,苦一點兒,才會激勵人奮起,苦學方能人嘛!”
從小善疑的茅盾
學貴善疑是許多人治學經驗的總結。文學巨匠茅盾,從小就敢於生疑,善於解疑。
當他讀小學四年級時,一次,教他的國文老師在解釋《孟子》中的“棄甲曳兵而走”一句時,把“兵”解釋為“兵丁”。茅盾聽了,覺得不妥,課後,他一麵查閱資料,一麵向老師提出疑問,當那位老師一時不肯認錯時,茅盾就一直問到校長那裏,終於搞清了“兵”的正確解釋應是“武器”,而不是“兵丁”。
茅盾讀小學時,作文在學校中就是出類拔萃的,每次月考和期末考試都能得不少獎品回家。但少年茅盾並不因此而驕傲,對老師批改後的作文,他都認真細看,從中領會老師指點的作文之道。但是,他對老師的批語也不盲從、不迷信,一旦發現老師的字寫錯了,敢於為之訂正。一次,一位姓張的國文老師在看了茅盾寫的《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論》一文後,高興異常,提筆在文後寫了“目光如炬,筆鋒似劍,揚揚千言,宛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國文至此亦可告無罪矣。”茅盾看了這段批語,並不因此而飄飄然,而是細加體味,並在“揚揚千言”的“揚揚”邊上畫了一個圈,寫了一個“洋”字,改成了“洋洋千言”,糾正了老師的一個疏忽。
正由於茅盾從小就有這種善疑的好學風,所以他學習學得細,學得實,為他後來從事文學革命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梁啟超銘言傳弟子
當年,著名維新革命家、大學者梁啟超重病在身,始而延請西醫診治,效果甚微。
其入室弟子謝國楨看到老師病情日重,遂將自己弟弟的嶽父--馳名中華的四大名醫之一蕭龍友引薦前來給他診治。
蕭龍友登門診治兩次後,遂改為由謝國楨用信詳細函告梁的病情,用通信的方式互相聯係,然後由蕭先生處方對症下藥。
服用蕭先生開的中藥,梁覺神清體爽,頗見功效。但是後來,病情又出現反複,病情反複的主要原因是梁沒有停止讀書治學的活動。
當謝國楨將梁的實況函告蕭龍友後,蕭遂複函謝國楨說,梁的病要想治好並不難,但不能光靠藥力,俗話說“三分看病七分養”。要想徹底恢複健康,前提是停止勞神費心的工作,讀書治學當然是在必禁之列,否則即使是扁鵲再生,華佗降世,也是無能為力的。
蕭龍友複函後,滿以為學富五車的梁啟超能聽其勸告,放下書本,配合治療。沒想到,當謝國幀將其意轉告梁時,梁不但不采納大夫的意見,竟回答說:“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僅此一句,當蕭龍友從謝國幀處聽到後,一時驚得目瞪口呆,連連歎氣,深感無可奈何。
時過不久,即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這位信奉應像死在沙場上的戰士一樣的大學者,在京與世長辭,死在畢生致力的學術研究上。
時隔幾十年之後的1982年,謝國幀因膽結石病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
在病床上,他反複發著高燒,有時竟達40度。大小便不能自理,下床走動都十分困難。
然而,隻要他病情稍微穩定,便在病房內讀書工作起來。
有一天,蕭龍友的兒子--北京師範大學的蕭璋教授前來探望,見其病床旁桌上放著許多書,遂勸其在治病期間不要讀書治學。
謝國幀聽後,默然片刻,即正色道:“’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梁先生這句銘言,我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孔子韋編三絕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