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大力宣揚“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是“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主張。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在春秋之際,各國諸侯爭霸,攻城略地,互相殺伐,他的主張不能實現,晚年回到家鄉,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的曆史修成《春秋》,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據說他先後教過弟子三千人,其中成績優異的有七十二位。他的思想和學說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作為我國二千多年來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很大。
孔子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但他十五歲就抱定誌向,刻苦學習,努力掌握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知識。他曾經向老子、萇弘、師襄等人學習,但他沒有固定的老師,對於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也肯於請教。正因為如此,使他終於成為一位學問非常淵博的學者。一直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他還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易經》。那時還沒有發明紙,書是用竹板或木板寫成的,竹板或木板多了,就用牛皮繩一塊一塊地穿起來。孔子讀這部書,一遍又一遍,翻的次數多了,連穿在板子上的牛皮繩都磨斷了。斷了又接上、接上了又磨斷,這就是“韋編三絕”的故事。
“韋編三絕”已經成為成語,常常用來說明刻苦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孔子這種畢生“學而不厭”的刻苦精神,在今天更加顯得珍貴。
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當皇帝以後,想從前代曆史事實中汲取經驗教訓,便下令大臣李日方,收集曆代有關治亂得人的文章編輯成書,以備閱覽。李日方組織一批人手,前後用了七年功夫,收集古籍一千六百九十種,按不同內容分成五十五門,理出條目,編成了一部一千卷的大書,因為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所以叫《太平總類》。又因為編纂的目的是供皇帝看的,所以又稱《太平禦覽》。
趙光義不是葉公好龍之輩,麵對這部長篇巨製,他決心要讀完它。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如果像明代正德、嘉靖時期的腐朽皇帝一樣,一切事情都交給太監和道士去辦,自己隻追求享福作樂,那當然清閑得很。如果真想把國家治理好,就要親自管理軍政大事,忙得不可開交。趙光義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當然也很忙。為了如期讀完《太平總類》一千卷,他給自己規定了限額,每天必須看兩卷書。他白天有事看不完,就晚上補;有時實在太忙,晚上也沒時間看書,他就記上,利用其他時間再補上。一位皇帝這樣抓緊時間讀書,大臣們都很佩服感動。但也有人擔心,長此下去身體會受不了的,於是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辛苦。可是,他卻回答說:“開卷有益,書本是知識的寶庫,勤奮讀書我是不覺得辛苦的。”由於他堅持不懈,結果隻花了一年多時間,便讀完了這部巨著。
王安石勤學
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北宋時期的政治改革家和著名文學家。他在當宰相期間,積極推行“新法”,以期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因為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新法以失敗告終了。
王安石一生勤奮學習,詩文成就很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珍惜每一點零碎的時間,不管是吃飯的時候,還是睡覺前的一會兒,他都手不釋卷,認真學習。他早年曾經在常州作知州,因為忙於學習和政務,連同別人談笑玩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人們以為他傲慢得不盡人情。一天,他在州廳裏設宴請客飲酒,藝人們唱曲跳舞,表演得好不熱鬧。正飲酒間,王安石忽然大笑起來,客人們都感到奇怪,以為藝人們的出色表演使太守高興了,於是太發賞錢,讚揚他們的精彩技藝。
事後、有人懷疑天安石的笑不是因為藝人們表演得出色引起的,便趁機問到這件事。王安石說:“我長期研究《易經》,對’鹹‘卦和’常‘卦百思不得其解、那天在酒宴上觀看演出的時候、偶有所觸,頓然領語了兩卦所蘊含的深奧道理,我對學有所得很滿意,就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原來他根本沒有注意那些表演,而是在利用酒樂的閑暇思考學問呢。
王安石在學習上十分專心。曾經作過一部《字說》,是專門解說字義的;比如說,一棵樹就叫“木”,兩棵樹就成“林”,三棵樹就是“森”字。他想把曲折複雜的字義用淺顯明白的道理解釋出來,幫助人們學習領會。他成天思索,用心良苦。為了激發“靈感”,他常常在書案上放一碟石蓮,一邊咀嚼,一邊考慮問題。有一次,蓮子嚼光了沒有及時添上來,他的腦子一邊沉思,手一邊習慣地做著抓蓮子的動作,其實並沒有抓住,不知不覺地把手指頭當蓮子放到嘴裏就咬,直到咬出血來,還不覺得痛呢。
王安石專心讀書的故事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列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從小就酷愛讀書,後來做了官還是如此。王安石年輕的時候在揚州做官,每天辦完公事,就點上蠟燭讀書。有一天晚上,王安石讀書讀得入了迷,已經打過五更了,他卻一點不知道,直到東方發亮還在專心致誌地讀著,忽然房門一響,家人來報說太守已經升堂,王安石吃了一驚,抬頭一看,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連忙放下書本,吹熄蠟燭,快步走到太守衙門,太守看見這個遲到的年輕官員,頭也不梳,臉也不洗,以為一定是夜裏喝酒玩樂去,心裏很不高興,就沉下臉來教訓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