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夜裏應該多讀點書,光吃喝玩樂可不行啊!”王安石聽了,一句也沒辯解。
後來太守知道了這件事,才明白是自己錯怪了王安石,心裏很過意不去,從那時起,太守心中暗暗佩服這個年輕人。
王安石平時總是穿著一套舊衣服,有個朋友說,他有不喜歡穿新衣服的怪毛病。大家為了驗證這個猜想,趁王安石洗澡的時候,偷偷地把他的舊衣服拿走了,換上了一套華麗的新衣服。過了一會兒,王安石洗完澡,拿起那套新衣服,連看都沒看,穿上就走。這時,朋友們才明白,王安石專心讀書,沒有心思講究穿著打扮這類事。
王安石吃東西也從來不挑揀,家裏做什麼他就吃什麼,隻要能吃飽就行。後來王安石做了丞相,家人們私下傳說他愛吃獐脯。這話傳進王安石夫人耳裏,夫人很懷疑,心想相公平日吃東西從來不挑揀,難道做了丞相就變了嗎?想到這裏,王夫人就喚來家人問道:“你們怎麼知道相公吃獐脯呢?”家人答道:“我們親眼看見相公吃飯時不吃別的菜,隻吃獐脯。”夫人想了想,又問道:“吃飯時,獐脯放在什麼地方?”家人說:“放在相公麵前。”夫人心中一動,吩咐說:“明天吃飯時,你們把獐脯放到桌子的對麵去,把別的菜放在相公麵前,看看相公怎樣?”第二天,家人來報告說:“我們照夫人的吩咐做了,今天相公隻吃了眼前的菜,那盤獐脯連動也沒動。”王安石就是這樣,不講究吃穿,專心刻苦讀書,認真寫作,後來,終於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王安石找筆
王安石是宋代的大文豪,他小時候讀過一本書,書上說大詩人李白曾夢見筆頭生出鮮花的筆,從此才思橫溢,名聞天下。
於是,王安石問老師:“世上真有會生鮮花的筆嗎?”老師聽後拿出一大捆筆,笑著說:“其中有一支會生出鮮花來,你自己去找吧。”怎樣才能找到這支筆呢?王安石弄不明白。老師說:“你用每支筆去寫文章,一定會找出這支筆。”從此,王安石勤學苦練,幾年後,他寫禿了五百支毛筆,還沒有找到“會生鮮花的筆”。老師給他寫下《鍥而不舍》四個字鼓勵他繼續寫。
又過了幾年,他寫禿了九百九十八支筆,這時,他突然覺得文思如泉湧,行文如流水。他高興得大叫:“我找到了會生鮮花的那支筆了。”蘇東坡抄《漢書》蘇東坡讀書非常刻苦認真。一天,友人朱載上登門拜訪,等了很久才見東坡急急忙忙地出來迎接。蘇東坡道歉說:“剛才我作些每日要作的作業,竟忘了迎友,實在無禮,望友見諒。
“說罷和朱載上步入客廳,落座後,朱載上問東坡:“剛才先生說的作業是什麼?”東坡說:“抄《漢書》。”朱載上說:“以先生的天才,看一遍就終生不忘,何苦還要用手抄錄呀!東坡笑笑說:“我讀《漢書》時每敘一段事我抄三個字為題目,作為提示,便於背誦。第二遍時減為抄兩個字為題目,現在隻抄一個字為題目,這樣背誦起來就不會忘記了。”朱載上讚道:“怪不得先生才學超群,原來先生是如此下功夫讀書的。”
歐陽修改文章
歐陽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與得很好,被人們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有個將軍在洛陽蓋了一座新房子。新房建成後,將軍請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學者謝希深、尹師魯,還特地派人把歐陽修也請了來。讓他們三人各寫一篇文章,紀念新房的落成。
不大工夫,三個人的文章都寫好了。謝希深用了七百個字,歐陽修用了五百個字,可是尹師魯呢,隻用了三百八十個字,卻寫得既生動又明白。歐陽修看了,心中十分佩服。
這天晚上,歐限修去拜訪尹師魯,虛心向他請教,兩個人越談越高興,一直談到天亮。
回來以後,歐陽修顧不得休息,立刻伏在桌子上,重新改寫自己的那篇文章,然後恭恭敬敬地拿去請尹師魯指教。
改與後的文章隻有三百六十個字。比尹師魯的那篇還少二十個字:但是意思卻更加完整,語言更加精煉,尹師魯看了,讚不絕口,連聲說:“嗬!你進步得可真快,真是一日千裏啊!”從此以後,歐陽修十分注意修改文章。據說,他的文章寫出來,就把草稿掛在牆上,旁邊擺上筆硯,隨時看隨時改,一直改到自己滿意為止,有的文章從牆上拿下來時,原來的字,竟然改得一個也不剩了.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寫過一篇《醉翁亭記》,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據說在原來的草稿上,開頭用了一大段文字描寫滁州城周圍的山景如何如何優美。可是改來改去,最後改得隻剩下五個字“環滁皆山也”,意思就是“環繞著滁州城都是山啊!”其餘的都當成廢話一筆勾掉了。歐陽修深深懂得:
好文章是下苦功夫改出來的。到了晚年,歐陽修想把平生的文章,重新修改一遍,編成一本集子。他雖然年紀大了,老眼昏花,修改起文章來卻很認真,常常弄到深更半夜,也不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