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基本功的紀昌
相傳,中國古代有個神箭手,叫紀昌,射箭百發百中。這是他苦練基本功的結果。
從少年時代開始,紀昌就想成為一名神箭手。長大以後,他拜一位叫飛衛的人為師,要求老師馬上把射箭的絕招教給他。飛衛對他說:“學射箭先要練好基本功,你先得學會盯著目標不眨眼的本領……”紀昌回到家裏,成天伏在母親的織布機上,眼睛盯著一來一往的梭子,直盯得眼睛酸疼流淚。這樣堅持不懈地苦練了兩年,即使有人用鋒利的錐子,在他眼前晃來晃去,他也可以做到雙眼不眨一下。於是,紀昌覺得自己不眨眼的本領已練好了。就去見飛衛,要老師教他射箭的絕招。飛衛又告訴他,不眨眼的本領隻是射箭基本功的第一步,接下去還要練目光的銳利,要練到把小目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才行。紀昌按照老師的指點繼續刻苦練習。他設法捉了一隻虱子,用一根頭發縛住掛在明亮的窗口,作為目標,每天站在遠遠的地方練習瞄準,天天堅持,又練了整整三年。他的眼力終於練得非常銳利。站在遠處,虱子在他眼裏,本來是很小的目標卻變大了,再看別的細小物體,也是這樣。這時候,老師才要他用特製的小弓箭射那隻掛著的虱子,紀昌拉弓搭箭一射,箭正好穿過虱子的正中,連那根細細的頭發都沒碰著。飛衛見了,對紀昌說:“這就是射箭的絕招。由於你長期刻苦練習基本功,現在已能夠做到百發百中了。”紀昌從此便成了一名神射手。
逆境奮發的司馬遷
司馬遷是中國漢代偉大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逆境中奮發,終於完成了《史記》.給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司馬遷38歲那年,繼承了父親的太史令官職,開始大量閱讀各種史書,整理曆史資料,經多年苦心準備,正式開始《史記》的編寫工作。不幸,災禍突然降臨。
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同情降將李陵,被漢武帝處以殘酷的宮刑。這使司馬遷在肉體和精神上遭到極大的痛苦,在人格上遭到極大侮辱。對此奇恥大辱,司馬遷痛不欲生,幾次想要自殺。但古人逆境奮發的事跡激勵著他,他想到:周文王被囚禁,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被困在陳蔡,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還寫《國語》;孫臏的膝蓋骨被剜掉,寫了一部《兵法》。在前人發憤成功的精神鼓舞下,司馬遷忍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將個人屈辱置之度外,繼續投入《史記》的編寫工作。經過前後幾十年的努力,司馬遷終於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開創了我國編年史和傳記文學的先例。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重要的是把逆境變為前進的動力。逆境往往可以鍛煉人的意誌,助人成熟,催人進取。能夠正視逆境,與逆境抗爭的人,一定能鍛煉出堅強的意誌和百折不撓的勇氣,這正是成才必不可少的個性品質。
多思好問的戴震
戴震是我國清代著名考據家、數學家,多思好問是他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一個重要因素。
戴震從小勤學好問,讀書認真,喜歡思考,不懂的地方,總要向老師問個明白。
有一次,老師講《大學》一書,在講完一段後說:這一章叫《經》,是孔子說的話,由曾子記述下來的;後麵各章叫《傳》,是曾子的言論,由曾子的學生記載的。
戴震聽完後,覺得有疑問,就問老師:“老師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呀?”老師理直氣壯地回答:這是著名哲學家朱熹說的,所以是不會有錯的。戴震還是不明白。
為什麼著名哲學家朱熹說的話就不會錯呢?他接著又問:朱熹是哪時代的人,孔子和曾子又是哪時代人。老師告訴他,孔子和曾子是春秋時期的人,朱熹是南宋時期的人,他們相隔差不多兩千年。
戴震聽了,更不明白,於是又問:既然他們相隔兩千年,朱熹有什麼根據這樣說呢?這一問,連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了。
戴震這種多思好問的學習態度,使他學到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成為有名的學者。
多思、好問是求知的表現。研究思維的科學家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因為疑問來自一個人的獨立思考,是人對已有知識的不滿足,它將化為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力和發現新知識的起點。
虛心好學的梁啟超
梁啟超是生活於清朝未年、民國初年的中國著名學者,他雖然博學多才,名聲顯赫,卻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
少年時的梁啟超就以勤奮好學、聰慧過人而聞名家鄉,寫出來的文章和詩詞,常常連大人都佩服、稱讚。17歲那年,梁啟超第一次去拜見當時有名的學者康有為。
沒想到康有為並不讚賞他的文章,反而批評他以前寫的文章,隻不過是些陳腐的貨色,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並且向他指出,真正的才學,應該是對安邦治國有用的知識。康有為的尖銳批評,使平時聽慣了讚揚聲的梁啟超仿佛挨了當頭一棒,整整一夜都沒有睡著覺。最後終於想通了,覺得康有為的批評非常有道理。第二天,他再次登門,正式拜康有為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