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到華原城裏看看去吧!”開初柳公權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後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麵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他,就決定到華原城裏去看看。華原城離他家有四十多裏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俏給家裏人留了個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柳公權一進華原城壽門,見北街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隻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
柳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的老頭沒有說假話,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噗通”一聲跨在字畫湯麵前,說:“我願拜您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收下我,願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幹不成活,隻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柳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對柳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練了五十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牆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裏洗硯,池水都烏黑了,可是,我的字練得還差遠呢!”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銘刻在心裏,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發奮練字,手上磨起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究骨架結構,從中得到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遊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裏去。
柳公權終於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還很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穀(現稱柳溝),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他八十多歲去世為止。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中年時代,因為不滿朝廷的腐敗,官場的傾軋,毅然棄了九江郡守的官職,來到廬山南麓金輪峰下的玉簾泉邊隱居,一心讀書練字。
有一次,王羲之獨坐在書房練字,他的妻子見他經常因寫字廢寢忘食,就特意煎了碗糯米粑,連同一碟熬化了的米糖送至書房。妻子將點心擺在桌上,叮囑他趁熱吃了再寫。
“啊,是、是……”王羲之手不停筆地答應著。
妻子第二次走進書房,看見桌上的點心依然沒動,又催促著說:“先吃了吧,快涼了。”“啊,是、是……”王羲之雖然停下筆來,但眼睛還是盯在字上。
妻子第三次走進書房,見碗裏的米粑已吃了幾個,但碟子裏的米糖卻一點也未動。她拾頭望望王羲之,隻見他嘴上粘滿了黑墨,便強忍住笑問他:“你吃粑蘸的米糖甜不甜?”“甜,甜哪!”王羲之隨口答道。
妻子這才哈哈大笑起來。王羲之莫名其妙,見妻子望著他的嘴笑得前俯後仰,使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嘴唇,再看手上一片漆黑,也恍然大悟地笑了。
王羲之與鵝
王羲之以愛養鵝著稱天下。他曾在居室旁專辟一泓綠水,並鄭重其事在岸上題上“鵝池”二字。王羲之如此愛鵝,使他與鵝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宋代詩人寫鵝有“水底右軍正熟眠”之句,當時也有“湯火尋右軍”之語。獲罪先賢,不足為訓。對此,後人多有微辭,清代金埴即作詩“要作王家墨妙徒,如何鵝把右軍呼”(《不下帶編》),為王羲之鳴不平。
其實,世人對王羲之養鵝一事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羲之養鵝,既不是閑情所致,更不為滿足口腹,而是其事業之心使然,世人盡知王羲之為一代書聖,卻不知鵝與其書法的美妙聯係。原來,鵝很善於轉動其頸,王羲之正以此為法,來訓練動腕。“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轉,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獨”。“鵝掌遊,墨韻流。鵝掌步,墨韻度”。
“鵝掌眠,墨韻妍。鵝掌立,墨韻逸”。
有趣的是,自王羲之以後,那裏的人們紛紛仿效,戶戶蓄鵝,隻可歎他們並不解其中的奧妙,不過數旬,鵝即成了腹中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