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上小學時成績並不很好,可是學習非常認真。老師布置的作業從不馬虎,每次都認真完成,有時候,作業一次做不好就做兩次,兩次做不好就做三次,直到做好為止。有一次上手工課,別的同學都把自己做好的泥鴨子、布娃娃、蠟水果等交給老師,隻有愛因斯坦做的小板凳不大像樣,同學們都笑他,老師也很生氣。
這時,愛因斯坦拿出另外兩個更不像樣的小板凳對老師說: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做得不好,但比前兩次做的強。老師和同學們聽了,都被他這種認真的態度所感動。
上中學後,愛因斯坦很喜歡數學。他有一個精通數學的叔叔常給他講數學方麵的知識和故事。有一次,叔叔給他講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來曆後,問愛因斯坦能不能試著證明它。愛因斯坦很感興趣,決定試一試。一連三個星期,他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屋子裏,認真地求證定理。一個上中學不久的學生,要獨立證明這個定理是不容易的。開始幾天,由於他沒有找到正確的思路,用來運算的草稿紙越積越多,卻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他沒有動搖,他想,凡事隻要認真去做,沒有做不成的。愛因斯坦反複運算著、思索著,……二十多天後,他再次出現在叔叔麵前,交給叔叔兩頁紙,上麵列著一行行的算式,畢達哥拉斯定理終於被他證明出來了。
愛因斯坦認真學習和工作的態度,永遠激勵著一切獻身於科學和社會進步的人們。
獻身科學的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的名字叫瑪麗·居裏,是法國偉大的科學家。她一生忘我地學習和工作,從不追求私利,將自己的一切獻給科學事業,給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早在青年時代,還在巴黎大學上學時,居裏夫人放棄舒適的環境,單身住到一個簡陋的閣樓上。為了省錢,更為了省時間,她冬天很少買煤生火,晚上凍得受不了,就用椅子壓住被子取暖;也很少去買肉吃,常常一連幾個星期隻吃麵包。有一天,她隻用一小把蘿卜和半磅櫻桃充饑,學習到早晨三點時,竟累昏倒在地。
大學畢業後,她和丈夫居裏一起投入科學研究工作。
他們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實驗設備,為了提煉純鐳,隻得在一間極其簡陋的類似馬廄的屋子裏,用一口大鍋熔煉瀝青礦渣。她用一根大鐵棒在大鍋裏不停地攪拌沸騰的礦渣,常常被溶液燙傷手臂,還時時受到放射物質的威脅。但仍日以繼夜地在那間小屋裏操作著。經過長期實驗,終於從數以噸計的瀝青礦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的純鐳。後來,她的丈夫居裏先生不幸被馬車壓死,她以加倍的工作來戰勝哀傷,繼續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由於她對科學的傑出貢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居裏夫人將一生獻給科學,卻從不把科學成果據為私有。鐳發明以後,她並沒有把它當作“搖錢樹”,而是將成果公之於世,使它能用來為全人類造福。由於貧困,她買不起一克鐳來繼續從事研究,於是英國婦女為她募捐十萬美元,買了一克鐳。當她聽說在贈送證書上寫著,這一克鐳的使用權完全歸於她時,她立即發表聲明:這一克鐳不應該成為我的私人財產,應該永遠屬於科學。
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經曆艱苦的長途跋涉才取得成果。如果沒有獻身科學的精神,很難保持旺盛鬥誌,或者會被困難挫敗,或者會受個人利益的幹擾,以致半途而廢。
勤奮的高斯
德國數學家高斯(1777一1855年)從小就很好學。
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題:“1+2+3十……+100”。當時別的同學還在埋頭苦算時,小高斯就舉手報告:它們的和等於5050。原來,他沒有按順序加,而是把100個數分成50對:1+100,2+99.3+98。
……每對的和都是101,然後再乘以50就算出來了。高斯的簡捷算法,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當時高斯還不到十歲。
高斯的家很窮,為了節省燈油,爸爸要他天一黑就睡覺。他卻用大蘿卜頭偷愉做了一盞油燈,躲在樓上看書。由於他勤奮好學,15歲就上了大學,19歲就解決了有名的數學難題。他一生發現和證明了很多重要的數學定理,開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為什麼高斯能在數學上取得這樣大的成就?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完全在於肯下苦功。他曾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也會作出同樣的發現。”高斯死後,人們在基碑上刻了一個正十七邊形,以紀念他少年時代傑出的數學發現。
科學家與金錢
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畢生致力於科學事業,淡泊金錢,為整個人類的幸福而工作。
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一生埋頭於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共獲得129項發明的專利權,但他成了百萬富翁之後,生活依然節儉,從不奢侈浪費。他臨終留下遺囑:“把我的財產的大部分--1800萬美元作基金,每年用基金的利息來獎勵世界上對和平、文學、物理、化學和醫學五個方麵作出貢獻的人。”這就是著名的諾貝爾獎金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