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5月,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770一1827)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公演。耳聾的貝多芬身穿燕尾服、黑綢的齊膝褲和絲長襪,站在樂隊的前麵打著節拍。而全體演奏者卻按照站在貝多芬背後的翁姆勞富的指揮演奏。當最後強有力的D大調和弦聲還沒有消音的時候,大廳的觀眾中迸發出一陣經久不息的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歡呼聲和掌聲之強烈,是出乎意外和無與倫比的。女歌唱家和樂隊演奏者們也都情不自禁地一起參加歡呼和鼓掌。
聽眾對於貝多芬的出場一共報以五次熱烈的掌聲。
按照禮節,對皇族也隻用三次鼓掌禮。可是,貝多芬對此毫無覺察,因為他什麼也聽不見。
這時,那位紅極一時的女歌唱家走近貝多芬,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轉過身去,他這才看到了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麵。他向著人群深深地鞠躬致謝,感動得幾乎暈了過去。
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自二十八歲那年得了耳病,至五十六歲逝世,中間二十多年的日月,都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麵對著命運的挑戰,他呼喊道:“我要扼注命運的咽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產生在這個期間,直到完全聾了,他仍繼續作曲,終於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當死神悄悄地逼近他的時候,他口中這樣自語:
“唉!我隻寫了幾個音符!”
巴爾紮克離開人間的時候
著名文學家巴爾紮克在臨終之前,心中仍然念念不忘那尚未完成的《人間喜劇》,他向醫生說明意圖,了解病況,醫生卻問他:“你完成那些工作還要多少日子呢?”巴爾紮克回答:
“六個月。”醫生搖搖頭。“六個月都活不到嗎?六個星期怎麼樣?”醫生又搖搖頭。“那麼至少六天總可以吧?我還可以寫個提綱,也還可以把已經出版的五十卷校訂一下!”醫生勸他立刻寫遺囑,“什麼?六個小時?”這樣問著問著,巴爾紮克離開了人間。
麵包和書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由於家境貧寒,他少年時就離家出去獨立謀生。盡管收入寥寥,但他還是省吃儉用,想法省錢來買書看,有時為了買一本書,常常要餓上一整天。
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遇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她餓得已經走不動了。富蘭克林看到這種情景,連忙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婦人見富蘭克林穿著非常破舊,也是一個窮人,便不好意思收下麵包。
“你吃吧,我包裏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並隨即拿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婦人問道。
“對我來說,隻要不餓死,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富蘭克林高興地笑著回答。
笨讀
傑克·倫敦青年時代讀書不多,他後來立誌從事文學創作,深感知識不足,就抓緊時間閱讀世界名著,特別是莎士比亞、歌德和巴爾紮克的作品。此外,他還特別用心學習文法和詞彙。他把大字典上的單詞,依次抄在紙片上,有的裝在褲袋裏,隨時摸出來讀讀,有的貼在梳妝台上的鏡框縫隙間,以便對著鏡子穿衣刮臉時能有機會研究;有的夾在曬衣的繩子上,以便在庭院中走過和散步時學習;有的掛在帳頂上,以便在睡前或一覺醒來時就能看到……
妻子的挽救
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1828一1905)的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描寫一位科學家乘氣球橫貫非洲大陸,完成了探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