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名人勤奮佳話(7)(3 / 3)

小說寫成後,先後投寄了十四家出版社,被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來。1863年冬季的一天,郵差又送來了一個鼓囊囊的郵包,凡爾納預感到不妙,打開郵包,果然一份鉛印退稿信又映入眼簾。已經是第十五次了,凡爾納一氣之下,抓起手稿投進壁爐。

正在一旁靜觀的妻子眼疾手快,把手稿從火中搶了出來。凡爾納餘氣朱消,又到妻子手中奪手稿,還要投進火中去。妻子死死地護住了手稿,輕聲說:

“親愛的,不要灰心,再試一次吧!”這聲音,哀求、勸慰、鼓勵,交織在一起,使凡爾納不由不順從。於是,手稿又寄給了第十六家出版商。

這個出版商頗有眼力,讀過手稿後大為讚賞,不僅同意出版,而且簽訂了他長期供稿的合同。《氣球上的五星期》出版後,立即成為當時法國最暢銷的書,並被譯成世界各國的文字出版,凡爾納一舉成名,這時他三十五歲,從此開始了四十餘年的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生涯,創作了一百多部科學幻想小說,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

在那個幾乎無望的冬日裏,凡爾納的妻子沒有料想到,她從爐火中挽救的不僅是一部到處碰壁的手稿,而且還是一位“科學時代的預言家”。

凡爾納的名聲越來越大,受到的讚揚越來越多。但是,他說:

“使我感激的並不是成功後的恭維,而是失敗時從妻子那裏得到的鼓勵。”

砍去了一雙“完美的手”

一天晚上,法國雕塑家羅丹(1840一1917)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一齊欣賞巴爾紮克雕像。一位學生指著雕像那雙疊合在胸前的手,說:“這手象極了!老師,我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奇妙而完美的手啊!”這真誠的讚美引起羅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邊的一柄斧子,朝著塑像的雙手砍去,一雙“完美的手”消失了,學生們也驚呆了!羅丹解釋說:

“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屬於這個雕像的整體了。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這尊雕像,羅丹是應法國作家協會而作的。

巴爾紮克矮胖肚圓,羅丹為這“活木桶”塑像,傷透了腦筋。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他決定毫不修飾巴爾紮克的原貌,而要著力刻劃這位作家精神的美,雕塑出一位“本質的人”。於是,他創造了這樣一個形象:一個披著睡衣、雙手疊合於胸前、昂著一顆碩大的腦袋的巨人,兩眼注視著人間,像是在思索,又像是在蔑視……這雕像,原定一年半完成,實際上整整花去了七年的時間。

砍去了雙手的巴爾紮克雕像,引起了一番騷動。報界大張撻伐,說羅丹雕出了一個“裝在口袋裏的癲蛤膜”。法國作家協會也急忙矢口否認這是他們向羅丹定購的巴爾紮克雕像。羅丹痛心極了,但毫不屈服,他宣告:“它是我全部生活的結果,是我美學的基本核心。”他還以一種執著的信念發出預言:

“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會把我的巴爾紮克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羅丹將雕像安放在自己家中的花園裏。在他去世以後,這雕像終於為舉世所公認,以“神似”而馳名天下。現在是巴黎藝術館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