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後代知曉創業難,守成更難啊!”並且指示另一大臣魏征編書教子。
魏征按照太宗旨意,把自古以來帝王之成敗編成了《自古諸侯善惡錄》。書中列舉了周文王、周武王、漢高祖等開國聖君艱苦創業,“在上不驕,夙夜非懈”,“禮文求賢”,“懷柔四方,親睦九族”,建立了偉業。“其興也,必由於善。”同時也列舉了夏桀、殷紂王、陳後主、隋煬帝等亡國之君,由於他們“生長在深宮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裕生活,不知財富得來的艱難,不體察民情,親近小人,疏遠君子,違背道德禮義,荒淫無度,打擊迫害忠良之臣,寵愛無能之徒,拒諫塞聽,剛愎自用,用權無度,壞事天下,身居高位,不思憂懼”……而“其亡也,皆在於積惡”。
為此,太宗十分感激魏征為後代編寫了一部好教材,責令諸子把《自古諸侯善惡錄》作為必讀之書,“用於立身之本”。
唐太宗教子尊師
公元639年的一天,長安城裏太子居住處東宮前,突然來了一乘大轎。一個頭戴烏紗身著袍服的老人,由幾個太監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走下轎來。這時,東宮大門敞開,從裏麵走出一位風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禮。這個少年是皇太子李承乾。那麼,來的這位老人是誰呢,有人會以為是皇帝。其實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師太子太保李綱。
在封建社會裏,皇宮是森嚴肅穆的。除了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奇怪的是今天為什麼李綱卻能破例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599一649)是一個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曾經對臣下說過:“一個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將來怎樣發展,主要由教育來決定。”他還列舉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麵兩個例子來說明“人之善惡由近習”的道理。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敬老師。這天,皇太子的老師李綱由於患了腳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許李綱乘轎入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拜迎老師。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皀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說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十分生氣。他當著王矽麵批評魏王,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皀,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李泰看見老師王皀,總是好好拜迎;聽課時也認真聽講。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
李時珍之父教子勵誌從醫
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藥物學家。他出生在湖北蘄州瓦硝壩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時著名的醫生。李時珍對醫學的興趣和愛好,對醫學和藥學的巨大貢獻,都與他父親的培養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李言聞是當時著名的醫生,文字水平也高。他首先教兒子在認真讀書上下功夫。
李時珍所處的時代,讀四書五經的風氣很濃,李言聞也不例外地教兒子讀這些書。但是,李言聞沒有到此為止,他又引導兒子讀了古代解釋字義的書--《爾雅》,李言聞特別要兒子背誦《爾雅》中的《釋鳥》、《釋獸》等關於動物、植物的篇章。後來又讀了《菊譜》、《竹譜》等有關植物和藥物方麵的書。這都促使李時珍更加努力鑽研醫學事業。
李時珍的家鄉是出產藥材的地方,李時珍小時候就跟著父親上山采藥,為百姓治病,並且學會了切、研、炙、曬等加工藥材的方法。天長日久,李時珍對醫藥有了濃厚的興趣,他決心長大以後,像父親一樣當個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
盡管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李言聞還是支持了兒子的誌願。他一方麵傳授診病的經驗,一方麵指導兒子繼續讀古醫藥書籍,如《內經》、《傷寒論》、《本草經》等書,李時珍都下功夫鑽研過。李言聞要求兒子重視總結實驗經驗。他說:“熟讀王叔和(晉代名醫,著《脈經》),不如臨床多。”李時珍在父親的指導下,認真看病,積累經驗,醫術大有長進。
愛讀書善用腦的李時珍發現,曆代的《本草》中,分類不當,錯誤甚多,為了發展祖國的醫藥學,他立誌進行重修。李言聞深知重修《本草》任務艱巨,但他覺得兒子上進心強,醫藥學基礎知識學得紮實,並且年富力強,正是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就堅決地表示同意和支持。
從此,李時珍更加刻苦地讀書,先後讀了醫書藥書800多種,記了大量筆記。在此基礎上,李時珍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向藥農請教,采集標本,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就這樣,李時珍用了27年時間,經過三次大的修改,終於在他61歲那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重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