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名人教子佳話(3)(1 / 3)

隋文帝處罰兒子

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是楊俊,他從小被立為秦王,十多歲就開始作官,後來在戰鬥中還打了幾個勝仗。這樣,楊俊仰仗著自己有權有功,根本不把國家的法令看在眼裏。他指使手下的人,想方設法地剝削壓榨老百姓,逼得他們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隋文帝了解到這一情況,就派人去調查處理,結果把楊俊的親信、打手等狗腿子抓起了百十人。楊俊呢?還是沒改!他認為反正沒有人敢碰他,就更加膽大包天了。照著皇宮的樣子,他讓人給自己蓋了宮殿,裏邊用高級香料塗抹牆壁,用黃金和白玉鋪墊台階,房柱和門窗上鑲著明鏡和寶珠……楊俊整天在這宮殿之中,吃喝玩樂,什麼壞事都幹。隋文帝知道了這些事,氣得拍著桌子,下令撤了楊俊的官職。

朝廷中有個將軍,叫劉升,為楊俊一個勁地說情:“秦王嘛,頂多不過是把房子修得好了些,多花了點餞,沒有什麼別的錯處了。是不是可以從輕處罰呀?”“國家自有法令,不管什麼人都是不能違反的!”隋文帝嚴肅地說,看劉升還要嘮叨,他一甩袖子,站起來走了。

過了幾天,朝廷大臣楊素又向隋文帝提起了這件事,他說:“對秦王的處罰,好像是有些過重了,請陛下再考慮一下吧!”隋文帝站起身,走了幾步說:“皇家子弟和老百姓,用的應該是同一個法律。照你的意思,是不是得專門訂一套照顧我兒子的法律呀?”停了一下,他反問楊素道:“你難道是想讓我帶頭破壞國家法令嗎?”就這樣,隋文帝到底還是撤了自己兒子楊俊的官職,並且叫人把楊俊宮殿裏那些奢侈豪華的裝飾都毀掉。

唐太宗誡子

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封建皇帝。他勤於政事,取得了貞觀盛世的聲譽。盡管事情多,時間少,他還是盡量抽時間和太子一起吃飯,遊玩,隨時隨地對太子進行教育。

他和太子一起吃飯的時候,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就會常常有這樣的飯吃。”和太子一起玩的時候,經常鼓勵他騎馬,並且說:“你知道馬的勞逸,不用盡它的力氣,就常常能騎它。”太子有時候願意劃船玩,唐太宗就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夏天,有時候和太子一起在大樹底下休息,就指著樹說:“木頭經過木匠的加工,就會變得方正,你如果能聽從別人的規勸,就會變得明事達理,使國家興旺。”每當父親講這些道理的時候,太子治(唐高宗)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他佩服父親能從日常生活中,悟出修身治國的道理。

唐太宗知道,太子是要接自己的班治理國家的。對兒子教育不好,他親手打下的天下,就會後繼無人。因此,他除自己親自教誨,還讓手下的大臣了解他這個思想,請他們幫助對太子進行教育。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就對官員於誌寧、杜正倫說:“我18歲以前,是在民間度過的,群眾的疾苦,人心的向背,心裏很清楚。就這樣,我處理事情的時候,還常出差錯。太子從小生長在深宮大院,人世間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了。這樣,很容易滋生驕橫、安逸的習氣。你們要不客氣地教訓他!”唐太宗還特地任命了朝中大臣長孫無忌、房玄齡、蕭蠫做教育太子的官員。這幾個官員按照唐太宗的旨意做了,唐太宗很高興,還獎給他們一些金子和綢緞呢。

那時候,中國東方有戰爭,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要親自帶兵東征了。太子得知這一消息,哭哭啼啼,不願父親遠征,唐太宗鼓勵兒子說:“我把你留下獨當一麵,正是讓人們認識你的治國才華。”他囑咐兒子用賢良之才,退不肖之臣,揚善罰惡,秉公辦事。

唐太宗晚年,深知自己對兒子言傳身教的時間不多了,就把自己的經驗和思想,寫成《帝範》十二篇,準備自己死後,讓太子看看這些書,有些道理就明白了。

唐太宗寫好了書之後,就對兒子(高宗)說:“修身治國的道理,都記在這本書裏,我死時用不著說別的話了。”又說:“你應當學習古代聖賢,我是不足效法的。你學習的標準定得高,也隻能學得其中的一部分;標準定得不高,就學不到什麼東西了。我稱帝以來,做得不對的地方不少,穿的用的十分講究,興建了許多宮室樓堂,遠行打獵,周遊四方,煩勞民眾,這都是我的過錯。因我為百姓做了些好事,有一定的功勞,功大過小,所以還能保持大業,但不是盡善盡美,你沒有我的功勞,卻繼承我的富貴,竭力好學,也隻能得個平安;如果驕懶奢侈,那就連生命也保不住了。要建立一個國家,保持一個帝位,都很難,失掉卻很容易,你得愛惜嗬!你得謹慎嗬!”李世民教子守業

唐大宗李世民坐天下掌乾坤之後,體味到“創業難,守成更難”。他以為“自古王侯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長富貴,好尚驕逸。”據《貞觀政要》,一次太宗與大臣房玄齡談起如何教育後代時語重心長他說:“我觀察,曆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於民間,了解百姓疾苦者很少敗亡。然而,等到繼世守業之君,生長在富貴之中,不知疾苦,哪有不亡的?每當吃飯,便思念百姓種田的艱難;每當穿衣時,就思念紡紗織布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