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錢是從哪裏來的?是不是違背了一個正直君子的德行?”田稷子承認說:“是一個下級官吏送我的。”母親說:“我聽說讀書知禮的人應當有道德修養,行為要純潔,不隨便取不應有的報酬;辦事要盡自己的努力,說話要老實,不能欺騙人;心裏不想做不合仁義的事,不正當的錢財不拿到家裏來;說的做的都一樣,表裏相符。現在,齊王封你這麼大的官,俸祿也很優厚,你就應當一心努力把國家的事辦好。作為一個大臣,治理國家,應當把所有的能力都拿出來,要忠於職守,至死不變,還要廉潔奉公,這樣辦事才能順利,自己也可以避免災禍。而你的做法,正好相反,距離一個忠臣的標準太遠了。做大臣不忠,和做兒子不孝一樣。不義之財,我不能要;不孝的兒子,我也不能要。”田稷子聽了母親這番教訓,覺得很慚愧,他把人家行賄的錢全部退回,並且主動到齊宣王那裏去請罪。
齊宣王知道之後,對田稷子的母親大加讚揚,決定赦免田稷子的罪,並且褒獎他的母親。
孔子庭訓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他有三千弟子。
他的學生陳亢疑心孔子對自己的兒子有特殊的教育內容,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聽到過夫子有什麼特殊的教導嗎?”伯魚說:“沒有。有一次,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走過庭前,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
’不學《詩》,無以言。‘我後來就開始學《詩》。又有一次,我走過庭前時,又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還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禮》。我聽到過的就是這兩點內容。”陳亢說:“我同一個問題,得到了三條收獲。知道了要學《詩》,學《禮》,又知道了孔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私。”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孔子自己對學生也說過他的教育內容“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和他對兒子說的話是一致的。這也許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性的一個較早的典型事例。
司馬談鼓勵兒子遠遊
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負責編寫漢代以及以前的曆史。司馬談決心把自己的兒子司馬遷培養成一個專門的修史人才。
司馬遷10歲後,司馬談就開始教他學古文。後來又讓他向當時有名的學者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代曆史和經典文獻。
到司馬遷20歲的時候,司馬談就鼓勵他親自到全國各地走一走,看看各地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瀏覽曆史遺跡,搜集書本上沒有記載的遺聞軼事。
這是一種很大膽的做法,按照儒教規矩,“父母在,不遠遊”,到遠方旅行是“不孝”的行為。古代的交通又很不便利,孤身出外,危險是很多的。但是司馬談堅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應該做到的事情,特別是要纂寫曆史著作,在現存文字資料簡略零碎的情況下,更是非親身遊曆各地、博采眾說,不能審辨真偽、擴大見聞。司馬談不但鼓勵兒子遠遊,而且詳細告訴他一路上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可能的線索,怎樣才能搜集到可靠材料的方法。
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出武關,經過甫陽,到江陵,然後渡江南下,到汩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葬身之處。然後又來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再到廬山,考察大禹治水的遺跡。他到會稽,訪禹穴,了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到淮陰,收集韓信的故事。看了漢高祖的家鄉沛縣和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他這樣在全國繞了一個大圈子,走了二三年,為後來撰寫《史記》搜集了豐富的資料。
司馬談臨死前,和司馬遷作了一次長談。他說:“我們家的祖先原先在周朝是作太史的,後來家道衰落了。我雖然當了太史,也搜集了許多資料,想著一部曆史,但始終沒有做成。難道我們家的事業就斷絕在我的手裏嗎?我死了之後,如果你能再當太史,就可以繼承我們的祖業了。
孟母三遷與斷織
孟軻三歲時死了父親,教養孟軻的責任全部落在母親的身上。
孟軻小時候貪玩,不好好念書,當時他住的地方有一些墳墓。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墳場玩耍。看到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小朋友們學著樣子玩抬棺材、挖坑類的遊戲。孟母見了,認為這個地方對小孩子的影響不好,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裏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孟軻住在那裏後,又和小朋友玩起做買賣的遊戲來。盂母見了很不高興,決定再搬家。
盂母第三次搬到了學宮旁邊,學宮就是學校的校舍。學宮裏進進出出的都是些讀書人,文質彬彬,有時學宮裏還舉行祭祀,紀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學者。孟柯耳濡目染,受其影響,也帶著小朋友玩行禮的遊戲。孟母見了,這才放下心來。
從此孟家就居住在這裏。可見孟母在教育兒子上是多麼煞費苦心,同時又表現出孟母的見識,她雖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卻懂得環境對小孩子成長中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