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所受的家庭教育
列寧的父親伊裏亞·尼古拉也維奇·烏裏揚諾夫出身於貧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由於工作勤奮出色當了省的國民教育總監。列寧的母親雖然是位家庭婦女,但她品質高尚,為人善良正直,知識豐富。他們夫妻關係親密,相敬如賓。他們熱愛孩子,又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種家庭本身對孩子的成長就必然起著良好的作用。
伊裏亞把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發展國民教育的事業。他經常坐著大板車四處奔走,到各處進行視察,有時一走就是幾個星期,他這種對事業孜孜以求,無私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使他們從小就確立了為事業獻身的理想。
伊裏亞工作很忙,但他隻要一回家,便和孩子們在一起,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好爸爸。他對孩子講民主、平等。他把自己在外麵的所見所聞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不但了解父親的工作,也了解了社會。他和孩子們交換意見時,允許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批評孩子時允許孩子自我辯護。
父母親還經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他們去伏爾加河觀看冰雪,到森林去旅行,欣賞日出和日落。這不但陶冶了孩子們的性情,增長了與大自然的感情,也鍛煉了孩子們的意誌。
但是,伊裏亞也是一位嚴格的父親,他製定了嚴格的紀律,誰要違犯了就被罰到書房坐在一把大圈椅裏,孩子們管這把椅子叫“黑椅子”。犯了錯誤的孩子坐在“黑椅子”上反省,直到媽媽宣布解除禁令才可以離開。
卡爾·威特讓“白癡”變“神童”
卡爾·威特是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隻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他在一次學會開會時向大家宣布:“隻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以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非凡的人。”上帝好像有意要考驗一下卡爾·威特,他不久真的得了一個兒子,取名也叫卡爾·威特。小威特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鄰居背後議論紛紛,說長道短,都認為小威特是個白癡。小威特的母親非常憂鬱,認為兒子沒有前途,教育也是白費力氣。父親既然是教育家,而且在理論上又堅持“後天教育的重要”,豈能麵對自己的兒子畏難退縮,老威特下決心要教育好自己的兒子。
老威特首先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他用循循善誘的辦法,首先引導兒子對識字的興趣。老威特買了許多有興趣的小人書和畫冊,把其中引人入勝的故事講給兒子聽,然後說:“如果你能認識字,這些書都能看明白的。”有時他又故意不講故事,卻挑逗兒子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惜爸爸沒功夫給你講。”這就激發了小威特識字的願望,到此,父親便很自然地開始教兒子識字。
小威特為了看那些有趣的故事,便開始刻苦認字。
不久,這個被稱為白癡的孩子便轟動了附近地區,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了。這時,老威特為了使兒子保持正常兒童的心理狀態,堅決阻止任何人稱兒子為“神童”,更不許當麵表揚、稱讚兒子。由於老威特教育得法和謹慎引導,小威特才能始終保持刻苦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的良好習慣。
至八九歲時,小威特便學會了德語、法語、拉丁語等6國語言,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l914年4月,未滿14歲的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達爾文之父愛護兒子的好奇心
達爾文從小愛幻想。有一天,他在山邊揀到一些小化石回來後跟姐姐卡羅琳說:“這裏邊有幾塊寶石,是價值連城的奇珍。”又有一次,他收集到一枚硬幣,一本正經地告訴姐姐,這是古羅馬製造的。姐姐接過來一看,這分明是一枚壓扁了的十八世紀的舊幣罷了。還有一次,他向同學們保證說,他能夠用一種“秘密液體”,製成各種各樣顏色的西洋櫻草和報春花。可是,他從來就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