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名人教子佳話(4)(1 / 3)

鄭板橋教子

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0多歲才做爸爸,雖是老年得子,但他深知“愛子必以其道”。對兒子小寶總是循循善誘,從嚴要求。他說:“讀書、中舉、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作個明理好人。”晚年時期的鄭板橋,經常以此勉勵小寶,教他立身自主。他患重病時,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把小寶叫到床邊,一往情深地提出,要吃小寶親手做的饅頭。小寶從未學過這門手藝,感到十分為難。他打發傭人去父親那兒說情,傭人說:“老爺,少爺說他不會做呀!”鄭板橋不高興地回答:“他就不會去問問廚師麼?”傭人向小寶回示,小寶通過廚師的指教,好不容易把饅頭蒸了出來,高高興興地裝了一大盤送進房間。當他走到床邊,不禁大吃一驚,此刻父親已經永別人間。小寶跪在床前,痛哭不已,忽然發現茶幾上放著一張紙條,他捧起一看,墨跡未幹,才知道是父親的臨終遺囑,上麵寫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時候的小寶,才領悟到父親彌留之際要嚐嚐他親手做的饅頭的真正用意。

“怪人”教子的這一“怪”法,實在是怪有意思的。自謂“難得糊塗”的鄭板橋,看來一點也不糊塗。他教兒子力避“三靠”的思想,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也並不過時。

有的父母對於子女,過分的寵愛,過多的照料,讓他們安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體不勤的寄生生活,這對子女並非真正的愛護,在某種意義上說,恰恰是泯滅他們人生的勇氣,剪滅他們進取的信念。

戚繼光與他的父親

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之所以成為一個傑出的曆史人物,與他的家庭影響和其父戚景通的教誨分不開。

戚繼光出生在一個將門家庭,父親戚景通曾任江南運糧把總,為人清正、剛直。戚繼光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育,從父親那裏獲得許多為人處世、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

戚景通對兒子十分鍾愛,期望很大,要求嚴格。有一次,工匠們為他家修理房屋,他們對12歲的戚繼光說:“公子家是將門,可以安設12扇雕花門戶。”戚繼光向父親提出這個意見,卻受到父親嚴厲的訓斥,斥責他不該愛虛榮、講排場。還有一次,戚繼光穿著一雙很考究的鞋,被父親看見了,又挨了一頓訓,說他小小年紀,卻穿這樣考究的鞋,長大了就會要求穿好的、吃好的,當了軍官後說不定要侵吞土兵的糧餉。並強令他把鞋子脫下來,不許再穿,以免養成奢侈的習慣。

威景通除了嚴格要求兒子從生活上勤儉以外,還給他講一些保國安民和為人處世之道、從小培養他的愛國心、上進心和吃苦耐勞精神,使戚繼光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品質。他無私無畏,誌向遠大,曾在兵書的空白處寫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以抒發其遠大的誌向。

威繼光17歲時,就做了登州衛指揮僉事,後來走上抗倭前線,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成為民族英雄,這些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結果。

布什夫人“祖傳”的育兒經

美國總統夫人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學齡前兒童方麵有一套獨特的“祖傳”訣竅,其中之一就是進行家庭朗讀活動。

父母在家中給學齡前兒童朗讀,會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相當於給孩子講授重要的學前一課。美國一些教育學家對剛被送進幼兒園的兒童進行測試,結果表明: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的閱讀水平,比沒有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高出許多。孩子聽家長讀書的獲益不僅僅是學習技巧,家庭朗讀還教給了他們分擔和參與的意識及責任。讀書使全家人歡聚一堂,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馨。

布什夫人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經常給她讀書,後來她也給膝下未上學的兒女、孫兒們進行家庭朗讀。這位第一夫人將家庭朗讀的經驗歸納為如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