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名人比幽默趣事(1)(1 / 3)

魯迅與標點符號

魯迅是非常重視標點符號的。“五四”時期,魯迅首先引進並推廣了標點符號。

三十年代,上海有家書局,苛刻而慳吝,發稿子嚴格實際字數算稿費。魯迅覺得事出有因,個中必有蔑視標點的因素,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次,他故意將送去的稿子既不劃分段落,也不標一個標點,從頭到尾連成密密麻麻一片,弄得書局編輯叫苦不迭,寫信懇求魯迅,請“先生分一分章節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標點符號”吧。魯迅遂相機生發回答說:“既要作者分段落加標點,可見標點和空格還是必需的。那就得把標點也算字數。”現在普遍實行標點也算字數的計酬法,庶幾發軔於此。

魯迅理發

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任教。由於工作忙,一個多月才去理一次發。

一天,魯迅走過一家上等理發廳,就隨意走了進去。理發師見他身穿灰布舊長袍,腳穿布底鞋,就拿起工具胡亂地剪了一通,不到十分鍾就好了,但出乎他意料,魯迅竟隨手抓了一把錢給他就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竟多給了他好幾倍的錢!

過了一個月,魯迅又去這家理發廳理發,正巧又碰到那位理發師。魯迅還是那身打扮,卻受到了非同尋常的招待。理發師又是遞煙又是敬茶,足足磨蹭了一個多小時才把發理完。可這次又出乎他意料的是:魯迅拿出錢來,認認真真地數清楚後交給他,分文不多,分文不少。

理發師問魯迅,魯迅答道:

“道理很簡單,你上次給我亂剪,我就亂給;這次你給我認真地剪,我當然要認真給了!”

老舍的幽默

老舍是語言藝術大師,談吐行文通俗樸實,妙趣橫生,在生活中也不乏幽默。

冰心曾接到過老舍“告急”信:“我的煙快吸完了,但沒有錢,你來這裏的時候,別忘了,帶香煙兩噸。”老舍每寫3000字,要吸七八支煙。他說酒可以戒,但“沒煙簡直活不下去”。要“香煙兩噸”雖屬誇張,但足見其焦灼渴盼的心情。一次,他和他的家人到冰心家作客。晚上,因房子太小,隻得開地鋪。老舍出主意道:“咱們抓閹吧,誰抓著了,誰就睡地上。”孩子、大人一聽這話都樂了。鬥室陡添無限情趣。

老舍很喜歡孩子,經常跟孩子們在一起玩。他喜歡交文友,也喜歡跟隨文友的孩子交朋友。人們戲稱他是“大孩子”。

老舍為吳祖湘的兒子小江寫過一首小詩,詩雲:“小江腳短泥三尺,初試新鞋來去忙;迎客門前叱小犬。學農室內種高粱;偷嚐糖果佯觀壁,偶發文思亂畫牆;可惜階苔著雨滑,仰天摜倒滿身漿。”平日,老舍對那些沒有什麼重要事而又喜歡登門的來訪者,有一套應酬辦法:備好煙、茶、畫報。客來後,他先說“請坐”,繼而“請喝茶”,接著“請抽煙”,最後“請看畫報”。客氣的“四請”之後,他便進屋寫東西去了。

26字的報告

北伐戰爭開始時,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邀請瞿秋白向全軍政工人員作報告。主持人介紹:“請著名理論家和宣傳家,曾三次見到列寧的瞿秋白先生作《關於如何做好北伐戰爭宣傳報道工作》的報告,請大家歡迎。”與會者都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做好了詳細記錄的準備。誰知瞿秋白走上講台隻講了二十六個字:

“宣傳關鍵是一個‘要’字,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講完走下台。全場愕然、沉寂,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晴天借傘

學貫中西的辜鴻銘先生,人稱“狂生”,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但極具個性,評人論事,常能一語中的。民國二年,五國銀行禮聘他任翻譯。辜老先生早和銀行打過交道,深知外國銀行的底細。他有一個關於銀行的比喻,可謂入木三分:“銀行家是晴天把傘借給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傘收回去的那種人。”此語一出,不脛而走,至今已成成語,收入《英國諺語》一書中。

梁思成“無齒”

有一次,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揚州做古建築的維修問題的學術報告。演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滿堂愕然,以為他說的是“無恥之徒”。這時梁思成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後來在美國裝上了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複古建築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君子”與“小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要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學生糜耕雲設宴為大師餞行。

梅蘭芳等社會名流應邀出席了這次宴會。

宴會伊始,張大千先生便首先舉杯向京劇大師梅蘭芳敬酒,並對梅蘭芳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我先敬你一杯。”梅蘭芳不解其意,忙含笑問:“此話怎講?”張大千笑著回答:“你是君子--動口(指唱戲);我是小人--動手(指繪畫)。”張大千有意曲解名言,並巧妙地與雙方各自的職業聯係起來,極富幽默感,引得在座賓客無不開懷大笑。

金庸的開場白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被聘為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校方要求他作一次演講。大師認為自己是搞新聞出身的“雜家”,在北大這樣著名的高等學府演講不夠資格。在正式開講前,說了這樣一段開場白:

“我剛剛從紹興過來,在紹興的蘭亭,那裏的人讓我寫字。我說,那可不行,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寫字的地方,我怎麼能寫?而他們不幹,非要我寫,於是我就寫了一行:‘班門弄斧,蘭亭揮毫。’”“班門弄斧”是人所共知的成語,“蘭亭揮毫”是大師眼前的實景,兩者對仗工整而又諧趣橫生,一語既出,全場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