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的理論,就沒有一點粗糙簡陋之處。但他麵對高呼口號的群眾仍然能夠從容自若,硬著頭皮頂住,甚至還能幽默一番,這是當時很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都絕對不可想象的。像我們這樣在當時遇到壓力就檢討過頭的苟活的芸芸眾生,每當回憶及此,都不能不在他的精神境界麵前感到汗顏。
最可惜的是,曆史對他的平反來得太晚了。當平反的通知到達時,他已經是百歲老人,坐在輪椅上,對於崇高的讚揚,除了木然的表情,臉上已經沒有什麼鮮明的生命的痕跡了。
名人妙語集錦
1吳景超在清華指導課上說:“學社會學的人,最好是做縣長。”
2馬寅初講課很少翻課本,讀講義,講得激動時,往往走下講台,揮動胳膊,言詞密集。一些坐在前排的學生說:
“聽馬先生上課,要撐雨傘。”3
金嶽霖十幾歲的時候,就覺得中國俗語“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有問題。他說,如果把這兩句話作為前提,得出邏輯結論應該是“朋友如糞土”。
4法學家吳經熊早年留學,精通德、法、英語和拉丁語,但聽他講外語後,便可知他是寧波人。
5章太炎在日本填戶口調查表,“職業:聖人;出身:私生子;年齡:萬壽無疆。”
6蕭伯納在上海見到魯迅說:“他們稱你為中國的高爾基,但你比高爾基漂亮。”魯迅回答說:“我更老時,還會更漂亮。”
7沈兼士和陳寅恪講課時,總是閉著眼講,到下課時,才睜開眼睛,走出教室。
8商承柞應徐悲鴻所求評論他所繪的畫。商取四張紙書評徐畫,一張稱,“吊死鬼的美人”,說徐畫人頸過長;二稱,“三條腿的馬”,謂徐畫每馬皆有一條腿出問題;三稱,“狐狸尾的貓”,說徐畫貓尾下垂,用筆過於誇張;四稱,“甘蔗的竹子”,雲徐畫中的竹表現不出竹之勁潤而粗如蔗也。徐聽後大笑不止。
9梁實秋上課時,黑板上不寫一字,說:“我不願吃粉筆灰。”
10徐悲鴻說:“中國有兩個半油畫家,一個是常書鴻,一個是我,還有半個是潘玉良。”
11潘光旦缺了一條腿,走路拄著兩根木拐杖。他在西南聯大經常作報告,極為叫座。有次談到孔子,他說:“對於孔老夫子,我是五體投地的。”說著,他朝自己身上看了一眼說:“講錯了,應該是四體投地。”
12謝六逸上課,見學生有張口瞪目狀,就很不高興地說:
“英雄的口多數是閉著的。你們見過張著口的拿破侖照片嗎?未曾見過吧,因為他是個英雄啊!”
13老舍在皖南事變後,在住宅牆頭寫有一首自嘲詩:“夏眠不覺曉,處處有跳蚤。夜來劈叭聲,失血知多少。”
14抗戰前夕,清華大學因敲鍾全校聽不到,改放汽笛。為此吳宓上書校長,長達數千言,內稱:“其音複複,其聲慘慘。”
郭沫若妙筆回春
1962年秋天,郭沫若先生遊覽普陀山“梵音洞”時,拾到一本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一副對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裏?
再翻筆記本,是一首絕命詩,所署的時間是當天。郭老看後,立即叫人去尋找。這位失主原來是一位神色憂鬱,行動失常的年輕姑娘。她叫李真真,高考三次落榜,愛情也遭到挫折,一狠心便要“魂歸普陀”。郭老耐心地開導她,並為她改了對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看後感佩不已,就把自己的心事傾吐出來,郭老聽後奮筆疾書一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麵寫著“蒲鬆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看後,請求題名。郭老寫上了“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
姑娘見此,驚喜萬分,再三表示要在人生道路上奮勇跋涉。李真真還大膽作詩答謝郭老。詩曰: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意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郭沫若改台詞
1942年4月初,曆史劇《屈原》在重慶公演,作者郭沫若也去看戲。劇的第五幕第一場,有這樣一段蟬娟斥責宋玉的話:“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育,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台下聽來,郭沫若總覺得這段話不夠味兒,沒有力量。
4月5日晚,郭沫若到後台對扮演蟬娟的張瑞芳說了自己的感受,準備修改。他說:“在‘沒有骨氣的’後麵加上‘無恥的’3個字,是不是份量會加重些?”張瑞芳用各種姿勢,各種語氣,重複了幾遍,還是覺得不夠味。
這時正在旁邊化妝的飾釣者的張逸主插話道:“我看,‘你是’不如改為‘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那就多味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屈原》,這句話已經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為此,郭沫若還專門寫了篇《一字之師》的文章,後來這篇文章收入《瓦石劄記》(見《郭沫若文集》第三卷)。
陶行知的妙喻
陶行知批判舊教育教人讀死書。他把“先生隻管教,學生隻管受教”的教育方式,諷喻為“填鴨教育”。
為提倡“啟發式”教育,陶行知曾為此作過一次別開生麵的演講。
那是在武漢大學,陶行知挾著一個皮包走上了講台。
未曾開言,他從皮包裏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又從口袋裏掏出一把米。隻見陶先生把米放在桌子上,讓雞靠近米,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隻叫不吃,陶先生又掰開雞嘴,用米粒硬塞進去,雞掙紮著仍不肯吃。接著,陶先生輕輕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便從容地低頭吃起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