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名人比幽默趣事(2)(3 / 3)

甲商多次苦求而不得。

鄭板橋素好出遊,一天信步來郊,在一片亂墳山中,隱約有屋,鄭笑道:“難道有隱士麼?走過山嶺,見茅屋數間,精致優雅,隔溪有小橋通。到門前見對聯一副:

逃出劉伶禪外住,喜向蘇髯腹內居。

中有匾額:“怪叟行窩”。再進內門,又有對聯:

月白風清,此處更容誰卜宅磷陰焰聚,平生喜與鬼為鄰又有匾額:“富兒絕跡”。庭內籠鳥盆魚,花樹叢叢,室內陳設十分別致,唯四壁粉白,無字、無畫。

鄭板橋進得門來,小童高叫“有客”,內屋答:“不見。”小童告以鄭氏,才有一老人出來接見,一陣交談,話很投機。老人說:“老夫性怪,名為怪叟。”兩人越談越親密,接著喝酒,直到傍晚。以後天天在一起暢談不倦,飯飽酒醉方回,不覺過了一月,慢慢談到詩詞,老頭隻是不提字畫。

一次,鄭忍不住問:“您知道我善於書畫麼?”答:“不知。”“現在不少人爭著要我作品,您四壁空空,何不用我所長,答謝您的盛情。”鄭揮筆寫就十多幅字畫,並書上自己名字。

老頭說:“小泉是我的號,請署此名。”鄭說:“您是個高雅的人,怎與甲商同號?”答:“純屬偶然。”鄭沒介意,高興地寫上“小泉”二字。然後開懷暢飲,直到深夜方回。朋友們問鄭去何方,鄭據實以告,大家說:

“您見到的不是妖鬼麼?我們這兒從無此人,何況那地方從不住人。”第二天鄭板橋邀大家一同去察看,根本無房舍,唯一灣流水,滿地殘菜。

鄭這時感歎:“商人狡猾,我上當了。”後派人暗地偵察,果然,甲商家四壁上掛滿了他墨跡未幹的字畫。

鄭板橋素以“難得糊塗”而自許,為何受騙?是因甲商善於假麵向人善於投人所好。在精致的偽裝麵前,精明人也喪失警惕。這事,在今天對我們也仍然是個有益的借鑒。

曹雪芹巧送禮

清朝乾隆年間,送禮之風盛行。一次,有個副都統赫老爺50大壽,下帖攤派送禮。曹雪芹也去了,他送去兩壇酒和一副對聯。

聽說曹雪芹來了,人們不覺一驚,因為曹雪芹從不趨炎附勢。都統老爺更是喜出望外,覺得自己身價提高了不少,可以在客人麵前顯示一下自己了。

酒席開始,都統親自將曹雪芹送的酒打開,命人給每位客人斟上一盅。奇怪,這酒怎麼沒味,和水差不多?客人們使勁咂著嘴,但誰也不好說出不吉利的活來。都統也覺得不對勁,可也不便說破,隻好自欺欺人他說:“好酒啊!”“對,對,酒是不錯呀!”客人也都跟著捧場。曹雪芹哈哈大笑起來。

說:“我再送上副對聯,請掛上吧。”都統忙命人拿來兩根掛竿,將對聯掛在“壽”字兩邊。客人們抬頭一看,隻見上聯是:“朋友之交”,下聯是“淡淡如水”,頓時大眼瞪小眼,啞口無言。都統老爺肚裏更是叫苦不迭,麵上還要裝風雅。他一本正經地解釋說:“聖賢有言:君交淡如水。水淡而情濃,更顯交情之深厚。朋友之交,如水,高,高,實在是高!”客人們都隨聲附和說:

“是呀,水淡情濃,水淡情濃,來幹!”結果,曹雪芹帶來的兩大壇清水,被喝了個光。

王羲之巧斷案

一天,一年輕人來告狀。原來那年輕人的父親死的時候,求當地鄉紳賞給荒地一塊。當時言明,隻要一壺酒的謝禮,誰知過了數年,那鄉紳竟然把“一壺酒”說成是“一湖酒”。那年輕人如何還得起?王羲之聽罷心中好氣,便打發那年輕人回去聽斷。而自己卻打轎到了鄉紳家。

鄉紳久慕王羲之的大名,早想求王羲之的書法,這次真是喜從天降,連忙以禮相接。談話中漸次提到懇求寶墨,王羲之慨然允諾,並說自己平生愛鵝,隻求給“一活鵝”,作潤筆之資。鄉紳喜出望外,王羲之於是將寫就的《樂毅論》留給鄉紳。言明次日交鵝。

第二天,鄉紳親送去活鵝一隻,想不到王羲之勃然大怒道:“昨日言明‘一河鵝’,為何今日隻送一隻鵝。”鄉紳一聽急了,忙分辯說:

“大人,這鵝是論隻的,或十隻,百隻……哪有論‘河’的道理?”原來此地方言“河”與“活”同音。

王羲之一拍驚堂木,下筆就寫判詞:

“鵝不論河,酒豈論湖?吾以‘河’、‘活’‘辯’‘湖’、‘壺’,為的是懲刁徒!”“來人哪,將這刁徒拉下去,重責四十!”鄉紳連連叩頭認罪。老百姓都稱讚王羲之是一個賢明好太守。

朱元璋巧答老秀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識字不多,但喜歡吟詩。一次到國子監,有個廚人進茶,奉禮唯謹,很得太祖歡心。太祖於是下詔,賞賜廚人冠帶。當天晚上,大祖微服路過一書房,忽聞房中有吟詩聲。原來是一個老秀才,得知廚人獲賞事,心中頗為不平,正在自恕自艾。隻聽他低聲吟道:

“十載寒窗下,何如一盞茶?”太祖在窗外應聲續道: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既然“皇上”把一切歸之於“命”,老秀才自是無話可說。

朱元璋的“四菜一湯”

傳說朱元璋推翻元朝,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時,全國各地正逢天災,許多地方的農民扶老攜幼背井離鄉,黎民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是一些達宮貴人,卻在這樣的災荒年景花天酒地。出身於貧農家庭的朱元璋,他從小飽受過饑寒,深知民間疾苦,對此極為憤恨。他決心要自上而下進行一番整治。怎麼整治呢?一時又想不出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