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道為空,不語,不作,萬物自生。天地有勢為動,燿其光,釋其流,萬物不止。以身事道,可道。虛心,死身,化形,乃得天地之道。歸氣,禦物,生法,乃得天地之勢。……虛心,歸氣,始為入道。心不囿於物,無動於事,內觀五髒,明視筋骨。氣生丹田,循八脈而走,及至破體九轉,納萬物之息以歸融,謂一周天。……”
曹衝研讀《連山》秘籍,發現裏麵所載的功法,果然玄之又玄,暗合天地至理。這門功法認為,人作為萬物之靈,人的軀體其實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之間的大道是什麼?就是無欲無求,不語不作,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活動。卻又不同於“靜”或“無為”,因為天地大道雖然“不語不作”,但會創造和提供萬物生長的源泉,規整萬物的生命形態,能做到這一點需要的狀態就是“空”的大境界,“空”包含了容納無限、滋生萬物的大胸懷。
與“空”相對的“動”,則是天地“有作”的具體表現,閃耀光輝,便能普照天下;釋放流水、鼓動風雲,則天下無物可以阻擋。要能夠窺破、領悟天地“空”“動”的真諦,必須以身來實踐,那麼怎麼實現呢?《連山》歸納了修習天地至玄至妙的功法的三重境界,分別為“空”三重:虛心、死身、化形;“動”三重:歸氣、禦物、生法。
難怪幾百年來沒有幾個人能參悟《連山》秘籍,隻因此門功法與尋常內功修習方法大不相同。尋常的內功心法,講究的是勤修苦練,日積月累,每每習練之時,乃是以本身已有內力為根基,經過不斷的循環練習來增強;而《連山》功法則完全不同,一旦入道,修煉之時不是以循環鍛煉方式點點滴滴積累,而是以不斷拓寬、創造內力存在的環境為主,讓內力在人體內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生自長空間和條件。
最關鍵的是,修習《連山》功法需要修煉者具備兩個先天條件:一是心境純潔,無欲無求,所謂“心不囿於物,無動於事,內觀五髒,明視筋骨”;二是必須全身經脈貫通,隻因尋常內功修習,“氣生丹田”之“丹田”通常是指下丹田,也就是臍下三寸的關元穴處,而《連山》功法的“氣生丹田”則是指上丹田,即督脈印堂之處,奇經八脈未貫通者此丹田便不可用。這兩個條件若是單獨列出,其實也不難求。涉世未深的孩子,大多對名利沒有什麼概念,心境猶如一張白紙,自然也就無欲無求,心無雜念。然而以一個尋常孩子的智慧,又怎能解讀《連山》的奧妙呢?更何況,尋常人要貫通全身經脈,那得修習二三十年才行,那時已是成年之人,若非天生傻子,又有誰能真正達到無欲無求的心境?
曹衝受母親之命解讀《連山》以期能轉授項平,這門功法的玄妙讓他著迷不已。似乎每一個天才,總是對挑戰自我、探索未知而深奧的東西具有濃厚的興趣。《連山》秘法探究人體奧妙,發掘個體生命極限之力的意義,讓他對世間萬事萬物一貫無所謂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心癢難搔之下便嚐試修習之,不曾想之前無法修習內功心法的毛病竟然不治而愈,首次修習便進入了“虛心”“歸氣”的境界。不過,他因此也確定了項平無法修習此門秘法。發生在他身上的際遇,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奇緣。他雖然智及成人,但向來沒有名利之欲,心境恬淡,崇尚自由。卻又機緣巧合受了張暉的洗髓伐骨,貫通了奇經八脈。項平或許也是個淳厚之人,但這世間寥寥可數的高手,又有哪一個會舍棄性命替他洗髓伐骨呢?
《歸藏》也同樣是內功修習的秘籍,所不同的是,此卷武功的入門條件隻有一個:打通奇經八脈。正如項梁在遺序中所寫“連山修法,歸藏強體”,這一卷所在的內功修煉,是以強化人體的六識、增強功力為主的。
“有畜,息溢百裏之外,物未及而知動靜;有獸,出奔若電,強風不及;有禽,上翱萬仞,目視千裏,逍遙無礙;更有十方靈異,窮生物之能,無以計。天地萬物之始,人靈萬物之尊,而致不及於物者,實腹逐利所以忘道也。……”
《歸藏》的開篇,便以世間存在的其他動物的超常能力為引,道出人為萬物之尊,原本也是具有這些超常能力的,之所以會失去的原因,乃是在於“實腹逐利所以忘道也”。其後分三十六篇,詳細記載內功修習之法,修成之後,即可具備這些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