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黃帝內經(1)(3 / 3)

如前所述,《黃帝內經》既非一時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戰國以前的許許多多的醫學著作的總結。這不僅可以從《素問》、《靈樞》各八十一篇這一點得到證明,而且也可以從《黃帝內經》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獻及《素問》、《靈樞》互引、各篇互引等現象上得到證明。

《黃帝內經》所引的古文獻大約有五十餘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順五體》、《禁服》、《脈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機》、《九針之論》、《熱論》、《診經》、《終始》、《經脈》、《天元紀》、《氣交變》、《天元正紀》、《針經》等十六種;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經》、《下經》、《大要》、脈法》、《脈要》等八種;僅有書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勢》、《比類》、《金匱》、《從容》、《五中》、《五過》、《四德》、《上下經》、《六十首》、《脈變》、《經脈上下篇》、《上下篇》、《針論》、《陰陽》、《陰陽傳》、《陽陽之論》、《陰陽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冊》、《天元冊》等二十九種。至於用“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亦複不少。

五、《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我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與整個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為了進一步明確這一點,擬從以下幾方麵加以闡述: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黃帝內經》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如《天元紀大論》:“臣積(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於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天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係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的,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生天地之間,人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髒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比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明顯是水液代謝方麵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於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三)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誠如《靈樞·決氣》所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生命體形成之後,陰陽二氣存在於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係、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鬥爭。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兩句話精辟地解釋了人體陰陽的對立統一關係。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故背為陽,陰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脾也。”《黃帝內經》還把每一髒、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