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帝內經(2)(2 / 3)

髒象學說是以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認識、反複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髒象學說係統而完善。正如《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病也。”

髒象學說主要包括髒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髒腑又由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五髒,即肝、心、脾、肺、腎。《素問·五髒別論》指出:“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靈樞·本髒》說:“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素問·五髒別論》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奇恒之腑也屬於腑,但又異於常。係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膽即是大腑之一,又屬於奇恒之腑。《素問·五髒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髒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如《素問·五髒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又如《靈樞·本輸》說:“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經絡係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複始。另有別於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需要說明的是“奇經八脈”一名始於《難經·二十七難》)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靈樞·經脈》言之甚詳,這裏僅摘其要: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曆;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任脈之別,名曰尾翳;督脈之別,名曰長強;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腧穴為經氣遊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黃帝內經》言腧穴者,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於《素問·氣府論》,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