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帝內經(2)(3 / 3)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誌。《靈樞·本髒》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複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禦,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二)病機學說

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黃帝內經》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至真要大論》)皆為此學說之內容。現從病因、發病和病變三方麵加以敘述:

1.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可以認為這就是後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克其形。”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意。《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都論證了這一點。

3.病變:疾病的變化是複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麵的,有從陰陽來概括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素問·宣明五氣篇》亦有“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癲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用表裏中外歸納的,如《素問·玉機真髒論》:“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從內之外”、“從外之內”、“從內之外而盛於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及“中外不相及”等病變規律。

用寒熱歸納的,如《靈樞·刺節真邪》:“陽盛者則為熱,陰盛者則為寒。”又如《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從虛實而論者,如《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如《素問·調經論》:“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三)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又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黃帝內經》論診法者甚多,謹按望聞問切之序列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