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黃帝內經(3)(1 / 3)

1.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又如《靈樞·五閱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又如《靈樞·五色》說:“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這些在臨床上都是很有意義的。

察形態者,如《素問·經脈別論》:“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這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的例證。又如《素問·刺誌論》說:“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複雜的,隻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傷寒五日,口燥舌幹而渴。”《素問·刺熱論》:“肺熱病者,舌上黃。”又如《靈樞》:“舌本爛、熱不已者死。”其他如“舌本出血”、“舌本幹”、“舌本強”、“舌卷”、“舌萎”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聽音聲而知所苦”,脾“在變動為噦”;又如《素問·刺熱論》:肝熱病者“熱爭則狂言及驚”。再如《素問·調經論》:“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這些都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的。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以診斷病情是謂問診。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又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閉戶塞牖,係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又如《素問·疏五過論》:“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實難備述,姑擇其要: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詳《素問·三部九候論》。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詳見《靈樞·終始》、《四時氣》、《禁服》、《五色》。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如《素問·平人氣象論》:“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日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如《靈樞·論疾診尺》說:“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係,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故《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