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黃帝內經(3)(2 / 3)

(四)治則學說

《黃帝內經》的治療法則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加以概括: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之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轉變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

2.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因時製宜者,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這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因地製宜者,如“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同上篇),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製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GFDC4。因人製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能(讀如耐)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又如《素問·征四失論》:“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3.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言之最詳,茲不贅述。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如“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皆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微者隨之,甚者製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以多,觀其事也”。

8.適事為度:

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因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素問·五常政大論》還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9.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