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製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又有“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君二臣六,偶之製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12.針刺灸祔:
《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甚多,不遑列舉。單就補瀉手法則有呼吸補瀉(見《素問·離合真邪論》)、方員補瀉(見《素問·八正神明論》及《靈樞·官能》)、深淺補瀉(見《靈樞·終始》)、徐疾補瀉(見《素問·針解篇》)和輕重補瀉(見《靈樞·九針十二原》)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片段精讀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熟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製。
黃帝曰:善哉!餘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版
妙語擷萃
健康所係,性命相托,鞠躬盡瘁,萬死不辭!
延伸閱讀
鏈接一:
《難經》全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原題為秦越人撰,成書約在東漢以前。該書共討論了81個問題,係以問答形式闡明《內經》的學術思想為其著述宗旨,其內容包括脈診、經絡、髒腑、腧穴、針刺和一部分疾病。這本書對脈學貢獻甚大,變《素問》三部九候之脈法為獨取寸口,論及脈象約20種,為後世脈學研究及運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其論髒腑經絡、生理病理等,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發揮,對漢以後的醫學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鏈接二:
在《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的問題上約有以下幾種觀點:如說成書於春秋戰國說,說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說,說成書於西漢說,或謂更為晚出說等等,現仍為學者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在這個爭論上,有一點則為大家所公認,即明代醫學家呂複之所論:“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鏈接三:
《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唐代鑒真東渡日本,帶去《黃帝內經·太素》。這本書,至今還供奉在日本的皇家寺院中,奉為國寶。
21世紀現代醫學提出的生態醫學等觀點,竟然與二千多年的《黃帝內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