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洪

年代:4世紀上葉

必讀理由:

《抱樸子》一書不但提出儒道雙修、互為融合的主張,還提出了許多關於美學與藝術的新見解,對南、北朝以及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頗深。

背景搜索: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這是杜甫《贈李白》詩中的兩句。詩中提到的葛洪,就是晉代著名煉丹家,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字稚川,出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於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少年時,勤奮好學,因家中貧窮,買不起書籍和紙筆,隻好上山砍柴賣錢買紙墨。當時,書籍很貴,他隻能借別人的書,連夜抄下來,供以後閱讀。經過長期的刻苦攻讀,青年時代的葛洪就已博覽群書,以儒學聞名鄉裏。他非常愛好“神仙導引之法”,其淵快源來自於他的從祖父。

葛洪的從祖父名葛玄,孫吳時從學於方士左慈,傳說後來得道成仙,號曰“葛仙公”。他耗盡畢生心血研製了煉丹秘術,將此術傳給了弟子鄭隱。葛洪少年時拜鄭隱為師,繼承了從祖父的煉丹之法。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道術,葛洪又長途跋涉,南下師事南海太守鮑玄。鮑玄也是道教人物,非常器重葛洪,並將女兒嫁給了他。

司馬睿的東晉王朝建立後,極力籠絡江南的土著士族。葛洪因征討石冰有功,賜爵關內侯。晉成帝鹹和(326-335年)初年,司徒王導征召他為州主簿,不久又升遷為谘議參軍。這時葛洪已經年老,聽說交趾出丹砂,於是向朝廷提議,希望出任廣州句漏縣令。晉成帝認為他資望高,任一個縣令未免太低。他卻說:“非欲為榮,以有丹爾。”晉成帝也希望有人能煉出仙丹妙藥,以求長生不死,於是答應了他。葛洪途經廣州時,被刺史鄧嶽強留,便在羅浮山修道煉丹,繼續著書立說。他在總結前人煉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抱樸子》一書。此書分為《內篇》和《外篇》。《外篇》五十卷,主要講述儒家的處世之道。《內篇》20卷,主要論述道教理論,並對丹方藥術有所論述。

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的一天,鄧嶽接到葛洪的一封來信,打開一看,上寫九字:“當遠行尋師,克期而發。”鄧嶽來不及收拾,便匆忙騎馬上路。羅浮山上,香霧繚繞,葛洪沐浴更衣,盤膝而坐,徒弟垂立兩旁。日近中午,徒兒上前探視,葛洪雙眼緊閉,形同入眠,但氣息已絕,享年81歲。等到鄧嶽飛馬趕來時,葛洪早已魂歸西天,但臉色光滑紅潤,四肢柔輕如初。眾人抬起其屍首,準備入殮時,感到輕若無物。後來大家還議論此事,認為葛翁的屍體已經化解,魂魄也升天為仙。

葛洪的政治主張,既不同於西漢的陽儒陰法,也不同於晉代的虛偽名教,又不同於先秦法家的治國之策,他主張儒道兼用,從治心入手達到行禮樂的目的。綜觀葛洪的思想,不難發現,葛洪的思想體係中儒道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塞難》中說:“養性者,道之餘也;禮樂者,儒之末也。所以貴儒者,以其移風易俗,不唯揖讓與盤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獨養生之一事也。若儒道果有先後,則仲尼未可專信,而老氏未可孤用。”文中詳細論述了儒學與道家的一致性,具體主張似乎不同,卻皆為社會教化所不可或缺。其實,從《抱樸子》一書看,外篇屬儒家,內篇屬道家,合而成一書,這種情況本身就證明了葛洪儒道雙修、互為融合的主張。

此外,《抱樸子》中還提出了許多美學與藝術的新見解。由儒學思想出發,葛洪推崇曆史上的子書著作,而輕視詩賦等文學作品。並在今勝於古的史學觀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今勝於古的文學觀。《鈞世》中說:“時移世改,理自然也。……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其功業相次千萬者,不可複縷舉也。世人皆知之快於曩矣,何以獨文章不及古!”社會是不斷發展,作為反映社會的文學也必然隨之而發展變化,以便適應變化了的社會。葛洪由此而論:今勝於古,並在《鈞世》中舉出具體的作品來進行今古對比。同時葛洪還認為文章內容、文辭諸方麵優劣懸殊主要取決於作者的稟賦才氣,參差萬品“或浩漾而不淵潭,或得事情而辭鈍,違物理而文工,蓋偏長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葛洪認為作者的才氣有清濁之分,強微之別,因此作品的成就和風格必然呈現為千差萬別,而才氣最終歸源於人的先天稟賦。此論雖然不免過於武斷、主觀,卻也指出了文學創作總風格與才情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