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寒冬將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6)(1 / 3)

舉一個例子。1937年深秋,日軍占領上海後打南京,首尾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從真正下達南京攻略的命令時算起,還不到一個月。上海到南京的距離(何況當時日軍早已越過上海)要超過九江到武漢的距離。日軍自1938年7月底占領九江到10月底占領武漢,其間足足用了3個月的時間。當然,從上海到南京,對日軍來說完全是追擊戰,中國軍隊也都是從上海撤下來的疲憊之師。但即使扣除了這一因素,仍可以判定:跟上海、南京戰相比,打武漢會戰的中國軍隊在經驗上確實提高了。綜觀武漢會戰,從富金山到萬家嶺,從田家鎮到金官橋,從馬當要塞到廬山東西牯嶺,激戰千裏綿延,在總體作戰判斷和指導上並無失誤之處。這一點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用血肉換空間,以空間換時間,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輕易打贏的戰爭。

趙子立從參謀的視角對武漢會戰進行了點評,是非常有見地的,他認為:日軍在作戰上,北、中、南三路不協調,無論是後方的畑俊六,還是前方的岡村寧次都沒更好地控製進攻節奏。用他的話說,中路的波田支隊和第6師團快了,北路和南路慢了。中路在10月24日就迫近了武漢外郊,此時北路第13師團、第16師團剛抵達應山,南路日軍最快的第9師團和第27師團還在陽新縣三溪口、辛店浦以北地區轉悠。北路沒能遮斷漢水的交通,南路沒能遮斷粵漢路,使中國軍隊可以安全撤退。

在趙子立看來,假如日軍北路到達湖北花園、安陸以及南路到達鹹寧、嘉魚的時間能夠先於或同於中路波田支隊、第6師團攻入武漢的時間,那麼對中國軍隊的轉移來說將非常致命。在兵力配備上,作為最高指揮官的畑俊六實際上也出了問題。中路兵力的使用沒問題,無論波田支隊還是稻葉的第6師團,都按部就班地向武漢推進。即使第6師團一度受阻田家鎮,且在廣濟曾徘徊,但最後還是完成了任務。問題出現在北路和南路的兵力運用上。畑俊六顯然更看重南路的進攻。但在使用兵力上,南路日軍的戰鬥力卻要低於北路。

南路雖然有第9師團這樣的角色,但第27師團是從中國駐屯旅團改建而來的,是個3聯隊建製的師團,也就是說人手上要少很多。第101師團和第106師團的情況前麵都說過了,完全屬於拖後腿的主兒。作為攻略武漢的最高司令官,如果畑俊六對日軍各部隊的戰力有個正確估計,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把第16師團或第3師團跟第101師團或第106師團對換,也許戰果就會不太一樣。

南北用兵的顛倒直接影響了推進速度,進而影響了戰役的戰略收獲。當然,對中國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

至於北路日軍,趙子立認為也有問題,即穿越大別山是錯誤的。這一點跟岡村寧次的判斷一樣。穿越大別山,在直線距離上來說確實近,但卻非常難走。如果繞一下道,經廣水(湖北東北)轉進,雖然看上去遠,但行動速度未必慢。現實是:當更北麵的第3、第10師團到達安陸時,由商城向麻城進攻的第13、第16師團仍在上氣不接下氣地翻越大別山,離他們的既定目標宋埠、河口鎮還很遠。在這種情況下,岡村寧次才叫第6師團分兵一部幫助他們占領那兩個地方。

當然,這隻是事後的看法,日本人也不是神仙,他們在戰術上犯點錯也沒什麼奇怪的。

武漢陷落了。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攻占武漢的性質跟攻占南京一樣。但東京的軍政達人們這一次稍有矜持,在武漢陷落前動員和設計遊行時,想好的主題詞是叫全體國民“感謝前線的皇軍將士”,同時在精神上做好“繼續勇往邁進”的準備。也就是說,到了武漢會戰後期,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這個城市陷落的作用似乎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很快不妙的感覺就變成了現實。

武漢陷落後,仍沒出現他們預想的場麵:中國人打不下去了,前來求和,接受日本的條件。

這樣的場麵沒出現。

東京有深深的挫敗感。

雖然居住在狹小國土上的他們喜歡遼闊的土地。當初打武漢,當然不是僅僅為了得到一座城市。

正如前麵所說,武漢攻略的初衷是為了盡快迫降中國。在武漢陷落且打下廣州後,把海外交通線一封鎖,迫降中國在日本人看來有一定的可能性。可以說,日本人是下了賭注的。日本集中軍力,就是想年內把一切搞定。

結果仍是事與願違。

會戰結束後,那位親王指揮的第2軍被撤銷,司令部全體回國,所屬部隊轉歸岡村寧次第11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