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寒冬將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6)(2 / 3)

東京的反思從陸軍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的堀場一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34期,愛知縣人),站在辦公室一角朝樓下看的那一刻開始。他捏起窗簾,看到這樣的情形:“國民狂喜,祝賀行列從宮城前至三宅阪(陸軍省和參謀本部所在地),日夜不停。”

堀場後來著有《“中國事變”戰爭指導史》,在書裏,這位少佐以洞察世事的高人語調總結道:“歡呼萬歲之聲在戰爭指導當局看來隻不過是留下了哀調。”在那批參謀中,堀場是個類似於河邊虎四郎的角色,一直顯得憂心忡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一度在南方軍做高級參謀,跟和知鷹二、岡本清福、綾部橘樹等人做同事。

上級交給他們戰爭指導課的任務是,在國民“持旗提燈”的狂歡中,引導人們意識到攻占武漢並不是戰爭的終點。但最終戰爭指導課成為了看熱鬧的人,在這方麵沒能發揮更多的作用。而外麵的市民們哪裏知道中日戰的玄機所在?絕大多數人還真是都認為:這一下子,戰爭就結束了!中國垮掉了!

事實呢?

武漢是10月27日完全陷落的。在此一周前,廣州實際上就已經被打下來了。

當時中國的外援線有三條,一是西北蘇聯那邊,一是西南緬印那邊,再就是南方線,物資經香港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抵內地。

廣州一失,等於斷了一條。把沿海所有重要城市都拿下,不由得你不降,不由得你不坐在談判桌那一邊。這是日本人的想法。由於登陸船隻和兵力不足,東京本計劃攻占武漢後再進行廣東攻略,但沒想到武漢會戰打起來沒完了,一時結束不了,在這種情況下,8月底,大本營決意進行武漢會戰的同時出兵廣東。

由於廣東攻略會涉及英國人的利益,所以日本為此專門開了禦前會議,除了陸軍和海軍的要員外,外務省的人也來了。

海軍力主同時拿下海南島,但遭陸軍反對。

關於廣州攻略,東京是非常審慎的。這種審慎指的是他們似乎預想到了戰役的殘酷性。按東京的判斷:中國越往南,反日情緒越激烈,廣東是他們眼裏的另一個反日中心。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大本營特意指派在徐州警備的第5師團和在上海集結的第18師團兩支強力部隊為廣東攻略的班底。同時,命令在東北的第104師團隨時待命,一旦兵力不足就填進去。

後來的事實證明日軍過於謹慎了。

1938年9月19日,負責廣東作戰的第21軍成立,“二二六兵變”時同情叛軍的古莊幹郎中將出任司令官,指揮3個師團蟻集大亞灣。10月上旬,第21軍下轄第5、第18、第104師團分別從青島、上海、大連出發到達澎湖。12日,第18師團繼在杭州灣登陸後,又在大亞灣登陸。

廣東屬於第4戰區,有14個師的兵力。武漢會戰爆發後,蔣介石抽調了7個師援助武漢戰場。對於日軍在武漢會戰期間打廣州,是完全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按他的判斷,這時候日軍不可能再有兵力在華南大規模登陸。所以在10月初,還在往武漢方向調兵。

古莊幹郎麵對的中國軍主力是餘漢謀的第12集團軍(四個師又兩個團)。為了策劃廣州作戰,古莊很認真地搞了一個由惠州向廣州進行大迂回的行動,因為他認為自己麵臨的必定是淒苦之戰。實際情況出乎他的意料,從12日淩晨登陸到21日衝進廣州,日軍隻用了9天時間,此時武漢還沒陷落。所謂:“餘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無譜,陳策失策。”當時虎門要塞司令是陳策,廣州市長吳鐵城(仗打起來,跟一個市長有什麼關係呢),廣州衛戍司令餘漢謀。戰後日本人稱:在其他戰場,廣東部隊非常善戰,在他們的“本土”,卻似乎“缺乏戰意”。廣州之戰遠比想象得糟,重創日軍的期待沒有成為現實。

在日軍輕陷廣州的10月21日,日本內閣應對局勢的會剛散。

此時日本外務大臣由近衛首相兼任(隨後有田八郎接替),因為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期間接替廣田弘毅出任外務大臣的宇垣一成剛剛辭職。一直沒當上首相的宇垣,雖然終於弄了個外相當當,但結果還是不如他的心願。上任前,他對近衛提了個條件:必須取消年初定下的“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的政策。連老邁的宇垣也看出這個政策很愚蠢了。宇垣當外相的這幾個月正好趕上武漢會戰,所以他跟中國和談的想法根本落實不了,而且陸軍大臣板垣放出話來,必須把中國“打趴下”。所以宇垣在過了幾個月的幹癮後,像趕公共汽車的小職員一樣,上完車後又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