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不僅皇帝和皇親把名看得很重,文武百官也十分重視自己的姓名,要求下屬不得冒犯,亦即所謂的“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最著名者當屬俗諺所說“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故事中說北宋仁宗時有位名為田登的官吏,在至和年間(公元1054~1056年)擔任南宮留守一職。按照當時的風俗,民間要在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以示慶賀。他上任後正趕上過節,有下官奏問應該怎樣過,他批示說“依例放火三日”。下官莫明其妙,回去一想才知他是自諱“登”字,因“燈”與“登”同音,所以又用“火”代替“燈”字。
按照我國特有的習慣,做官有官號,做工有工號,經商有商號,務農有農號,賣藝有藝名,出家人有法名,這些無不具有職業名的性質。在諸多的職業名中,特征最為顯著的除前述藝名、官名以外,還有商業、技巧、醫學等行業的職業稱號。如宋代商業界賣醬菜的薛某被稱為“醬翁”、賣炊餅的許六又名“許糖餅”、賣馬鞍的楊安國又名“楊鞍兒”、種菜出身的張青又名“菜園子”;明代陸疊山以疊假山為業,便被稱為“陸疊山”;在百工技巧界,清末天津的張萬全以擅塑泥人知名,人稱泥人張。其後,代代相傳“泥人張”之名;在醫學界,如果某人擅長某種醫療技術,則往往被用這一技術命名。如姓黃的醫生手段高明,猶如神仙,就可能被稱為“黃半仙”;姓張的醫生擅長以膏藥治病,往往一帖膏藥就能治愈病人,所以,被稱為“張一帖”。當然,諸如此類的職業名也具有諢號的性質,其特有的為本職業的宣傳性和影響力,則是其他諢號所沒有的。
我國帝王的廟號常常有姓名的性質
人的一生職業不同,命運也有區別。有些人可能貴為皇帝(當然是在古代),另一些人則可能淪為乞丐盜賊。但人各有名,此為常理。乞丐盜賊之名在這裏暫且不談,讓我們先來看看皇帝。
在古代,皇帝的名字是十分複雜的,他除了像常人一樣擁的乳名、本名、字號以外,還有尊號、年號、諡號、廟號等一些為其他人所沒有的稱號。此外,皇帝的自稱和他稱也十分特別。
我國自夏代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皇帝的稱謂上也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夏代和夏代以前,對一國或一部落之王稱“後”或“氏”,如夏後氏、神農氏、伏羲氏等等。商代以後,商代第一位君主商湯開始稱“王”,曆商至周,相沿不改。春秋戰國時,諸侯割據,各割據王朝為了表示不敢僭越周天子,多以“子”、“伯”、“公”相稱。後因周王朝名存實亡,他們才以“王”相稱。秦朝統一中國後,即公元前221年,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認為自己做到了以前所有君主都沒有做到的事,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從古代最尊貴的三皇五帝名號中各取其一,定號為“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我國曆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直到公元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推翻為止,使用了兩千多年。
談到皇帝真正的名和姓,其實與一般百姓的姓名並沒有什麼區別。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漢高祖姓劉名邦,唐太宗姓李名世民,宋太宗姓趙名匡胤,明太祖姓朱名元璋,這些姓名,無一不是普普通通。至於他們的字、號,如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字德宗,清朝乾隆皇帝號“十全老人”,這些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特殊性僅在於姓名字號以外的其他方麵。如皇帝自稱朕、孤、寡人、不偲、予一人、予小子,別人稱則是陛下、足下、天子、上、人主、縣官、大家、天家、官家、國家、聖人、至尊、皇上、九五之尊等等。此外,從西漢武帝開始,皇帝即位後還有自己的年號,用以記載自己在位的時間。年號中最早的一個是漢武帝的“建元”,是從公元前140年開始使用的;最後一個年號是清朝末帝溥儀的“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