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公元1911年被廢止的。年號在開始使用時還不嚴格,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直到明清時期的皇帝才開始使用一個年號。特別是清朝皇帝的年號,由於使用率十分頻繁,甚至被人當作是皇帝的代號看待。如康熙、乾隆、宣統等等,其實際含義大多已經超出年號的界限,開始具有姓名的意義了。
古代皇帝中除秦朝的兩位皇帝在生前已經有了固定的名號以外(即秦始皇、秦二世),去世以後還要被群臣根據生前事跡議定諡號,這樣又使皇帝在眾多的稱號以外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號。這種稱號的選取範圍一般是固定的,稱為“諡法”。如《逸周書》中就有《諡法解》一章,記載周代群臣為周王議諡和在定諡號時所應遵循的條例規則。此後,周代的諡法便成為以後各代諡法的藍本。製諡的原則是取美諡而不取惡諡,其出發點還是“為尊者諱”。所以,封建皇帝除非是臭名昭著或被異國殺害的亡國之君,一般都能得到諸如“經緯天地曰文”、“綏柔士民曰德”、“聖善周聞曰宣”等較好的諡號。此外,在諡號的用字上,唐代以前多取一字諡,如漢武帝、魏明帝等等,“武”、“明”便是諡;從唐代開始,由於唐玄宗在為他的列祖列宗追諡時認為用一字諡已不足與此前各代皇帝區別開來,便開始使用多字諡。當初的多字諡還隻有7個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以後越加越多,至清朝人為太祖努爾哈赤上諡時,用字竟達到了25字之多。由於唐代以後皇帝的諡號用字多而繁瑣,作為皇帝稱謂之一的作用也越來越降低。以至後人提到這些皇帝的時候,寧願稱其廟號(如唐太宗、明太祖等等)而不稱諡號,使在此前稱呼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晉文帝)的習慣一改無遺。
我國古代皇帝的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宗廟享受祭祀時的代號。這種代號的格式較為固定,一般是朝代名加“高”、“太”等字再加“祖”或“宗”,成為“××祖”、“××宗”兩種形式。廟號多是與皇帝同宗族的人所加,享受的是同宗族人的祭祀,皇帝與他們多是“祖”
或“宗”的關係。因此,也就形成了廟號隻稱“××祖”或“××宗”的定式。那麼,皇帝的廟號在什麼時候稱“祖”、在什麼時候稱“宗”呢?一般說來,開國皇帝和對本朝有突出貢獻的人稱“祖”,其他皇帝則稱“宗”。在廟號為“××祖”的皇帝中,開國皇帝多稱“高祖”或“太祖”,其他皇帝則稱“成祖”、“世祖”或“聖祖”;稱“××宗”的皇帝則沒有這樣的區別。如我國自漢代以來廟號是“高祖”的皇帝有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等,是“太祖”的皇帝有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等,“成祖”有明成祖朱棣,“世祖”有清世祖福臨,“聖祖”有清聖祖玄燁;“××宗”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等等。由於廟號在唐代以後是皇帝最為簡便的稱號之一,因此多被用以皇帝的代稱,於是,廟號也就具有了姓名的性質。
上述年號、諡號、廟號,無不為皇帝所獨有,當初僅作紀年、尊崇和祭祀等用,由於常被使用,便都不同程度地演變為皇帝稱號的一種,帶有了用以區分彼此的姓名性質。在這些稱號叫響以後,甚至他們的真名實姓,反而變得鮮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