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2 / 3)

如同上述百家姓一樣,由於我國古代最重視身份地位,所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帶有等級的色彩,各個王朝都有各自的貴姓。如我國的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姒,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贏,漢朝皇帝姓劉,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趙,元朝皇帝姓奇渥溫,明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愛新覺羅。在各朝皇帝當政的時候,其所使用的姓氏無疑是當時最尊貴的。我國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收攬人心,還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為特別的禮物賞賜給那些異姓大臣,讓他們改姓與自己相同的姓氏,而那些被賜姓的人也把此當作特別的榮耀。在我國封建社會,這類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隻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幾乎隨處可見。

我國古代的貴姓不等於大姓,而大姓也不一定就是貴姓。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社會上特別重視姓氏,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人都有各自的貴姓。如東晉南朝人尚“僑姓”,其中以王、謝、袁、蕭最為尊貴;江東地區尚“吳姓”,以顧、陸、朱、張、虞、魏、孔、賀為大;中原地區尚“郡姓”,以崔、盧、李、鄭、王為大;關隴地區也尚“郡姓”,以韋、裴、柳、薛、楊、杜、皇甫為大。即使是出自邊荒異域少數民族的北魏王朝,也受內地人的影響尚“虜姓”,把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等姓推舉到尊貴的地位。而那些真正是人口眾多的大姓,有時反而會因為地位低下而被人瞧不起。如《元史·順帝紀》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蒙古族出身的宰相伯顏十分輕視漢人,於這年上書順帝,“請殺張、玉、劉、李、趙五姓漢人”。他仇視漢人可能是因為漢族人口太多的緣故,要殺的五姓漢人顯然也是當時人口最多的。他這一荒唐的請求,當然不會得到順帝的批準。

明代關於貴姓和大姓的資料較完備。據近人李濟在《中國民族的形成》一書中對明代各姓人物的統計,明代人口較多的大姓有10個,依次是王、陳、張、劉、郭、吳、楊、李、胡、朱。由於這一統計是建立在各姓著名人物數量的基礎上的,如果姓中著名人物較少,其在大姓中的排名就有可能後延,因此還不具有普遍意義。此外,明朝初年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所藏的戶口名冊,模仿宋代《百家姓》一書,編成了《皇明千家姓》。這本《千家姓》共收入姓氏1968個,其數量超過宋代《百家姓》的4倍多,編排形式仍是4字一句,以韻相排。其開頭一句是“朱奉天運”,同樣是把當朝皇帝的姓氏放在了首位。隻可惜這本《千家姓》已經失傳,我們今天已無法見到它的全貌了。

據有些學者研究,我國清代有五大姓,即陳、李、張、黃、何。清朝初年,康熙皇帝親自審訂了一本當代百家姓,後來定名為《禦製百家姓》。在這本百家姓中,開篇幾句是:“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政,遊夏文章。”這裏沒有把清朝的皇姓放在首位,而是以漢人的“孔”姓開篇,目的是想以孔姓人的孔子及其思想收攬漢族人心,以換取他們對大清王朝的支持。顯然,盡管這首百家姓沒有像宋、明兩朝那樣“尊國姓”,但同樣有鮮明的政治色彩。由於這本百家姓在編排上過於艱澀冗長,因此也與明朝的《千家姓》一樣沒有留傳下來。

到了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在人口和姓氏的統計手段上出現了長足的進步,一些有關的科學家利用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得出了較為準確的我國姓氏的使用數目和各主要姓氏的人口數量。據國外出版的《吉尼斯紀錄》一書記載,我國的姓氏以張姓人口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7%或12.1%,共有7400萬人左右。又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84年11月召開的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成果鑒定會上,使用計算機對姓氏用字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是王姓人口最多。此後,又有中國科學院的兩位研究人員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和60年代台灣的有關資料,研究得出全國的100大姓。另外,在一些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開展得較好的地區,也有地方性的百家大姓。如在上海市,約有87.24%以上的人使用當地的百家大姓。這百家大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