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楊黃陸孫顧趙胡金曹錢許馬唐鄭蔣蔡姚潘高丁俞石施何葉林袁夏戴謝宋倪嚴董郭馮範韓薛陶汪邵方盧薑湯龔秦羅毛葛章呂傅程江餘任邱季梁殷杜史莊盛魏蕭淩華洪蘇崔翁侯鍾虞鬱奚鄒田包孟於喬童彭談應鄧再如台灣省,根據1978年的統計,當地也有100大姓。這100大姓依次是:
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許鄭謝郭洪邱曾廖賴徐周葉蘇莊江呂何羅高蕭潘朱簡鍾彭遊詹胡施沈餘趙盧梁顏柯孫魏翁戴範宋方鄧杜傅侯曹溫薛丁馬蔣唐卓藍馮姚石董紀歐程連古汪湯江田康鄒白塗尤巫韓龔嚴袁鍾黎金阮陸倪夏童邵柳錢我國大陸當前的百家大姓,較係統的資料出自《人民日報》1987年5月3日所報導的有關成果,亦即前述中國科學院兩位科研人員的研究所得。根據這些成果,可知人口占漢族總人口4%以上的姓氏共有5個,其中李姓人口超過8700萬,王姓超過8000萬,張姓超過7800萬,劉姓超過6000萬,陳姓超過5000萬。5大姓合在一起,人口共有35億多。至於包括上述5姓在內的100大姓,總人口占漢族人口總數的87%,亦即9億多人。這100大姓是: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薑範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康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上述100大姓的排名又有了變化。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抽樣統計,表明全國人口最多的是王姓,其次才是李、張、劉、陳,其他姓氏的人口和排名位置基本保持不變。至1990年7月1日,我國又對全國人口進行了第四次普查,可惜的是還沒有人根據這次普查的最新資料研究出我國最新的100大姓及其排名次序。
李姓
李姓是作為我國的第一大姓,在全世界華人和華裔當中,李姓也是最多的人群姓氏。
李姓的來源也很複雜。相傳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並主持製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
相傳他還能驅使一頭名為角圭的獨角獸,這頭怪獸極有靈性,能分辨善惡真偽,見了有罪的人就用獨角去衝撞,見人說假話就發怒。皋陶在它的幫助下,斷案從未出差錯,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法官。此後,他的子孫們世襲其職,曆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人稱“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孫理征因不容於紂王,被處死。其妻契和氏與子利正一起逃難到伊候之墟。在逃難途中,母子二人饑渴難忍,又無食糧,隻得取路旁李樹上的果子充饑,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後來,利正生子昌祖,任陳國大夫,子孫慢慢壯大起來。為了紀念祖先當年賴以活命的李樹果子,從此改“理”姓為“李”姓。
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展還較為沉寂,姓族中也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幾位文化名人。進入魏晉以後,出身於氐族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漢政權,稱孤道寡。接著,趙郡李氏雄踞河北,與王、崔、盧、鄭合稱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關隴地區又有隴西李氏,其成員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國時期建西涼國,成為後來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淵的遠祖。特別是在唐朝時,不僅李姓的隴西、越郡二望爭榮競秀,即使其他一些姓氏的人也紛紛以改姓李姓為自豪。據有關資料記載,僅在唐代,由皇帝賜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數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鮮於、王、張、杜、胡、弘、麻、羅等姓都有人被賜姓李氏。另外,還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氏。上述這些賜姓或冒姓,無疑擴大了李姓人的隊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間的不斷發展,使李姓人的的隊伍迅速膨脹,從原來的一個影響較小的姓氏一躍成為中華大姓。
唐宋以後,李姓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至明清時,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使李姓進一步成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萬,分布在世界的許多地區。
在漫長的發展中,李姓還出現了許多名人。如老子(李耳)是著名的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是功勳卓著的封建皇帝,李白是把唐詩推向頂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人數眾多,難以盡述。
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