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關中地區渭水支流的薑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薑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嶽的長官,號為太嶽,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薑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薑尚,其原因就在這裏。
據某些薑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薑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有247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隻不過是247個姓氏中的一個。
薑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之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而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薑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薑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自天水薑氏。
薑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薑尚,即人所熟知的薑太公、薑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麵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裏,他還被刻畫成為神仙式的人物。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薑維,也是當時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跡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薑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薑白石、音樂家薑夔、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中共紅軍名將薑鏡堂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薑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0位。
範姓
範姓是當代第61大姓,曆史上本是唐堯、劉累的後代,在周代以前與杜姓同源,稱唐杜氏,主要活動在今陝西西安東南部一帶。至周宣王時,杜伯在位,因故被殺,其子隰叔出奔晉國,後來擔任了士師官,子孫也以官名為姓,改姓“士”。他的曾孫士會,在晉景公時擔任上軍主將。公元前593年,他領兵攻滅了甲氏、留籲、鋒派等部落,升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晉景公為了獎賞他的功勞,把他分封在隨(今山西介休),後又封於範(今河南範縣東南),史書也因此稱他為隨會、範會,子孫也各隨其姓,分為士、隨、範三支,其中範姓是最主要的支派。又傳至其子燮,便以範為姓,史稱範權或範文子。範文子傳範宣子,範宣子傳範獻子,世代擔任晉國上卿之職,與韓、趙、魏、中行、智五家合稱晉國“六卿”。至公元前493年,“六卿”內部因爭奪權勢發生戰爭,範氏被智、韓等聯軍所擊敗,遷出晉國,其食邑之地也被其他各家瓜分。從此以後,範姓人開始散居北方各地。
大約在秦漢以後,範姓人在高平郡(今山東金鄉西北)發展成為望族,以至此後的範姓人言及祖居之地,無不自稱是高平人。春秋時期,出身於楚國三戶(今河南南陽)的範蠡是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大商人。至戰國末年,範雎又在秦國擔任了宰相。秦朝末年,範增以70歲高齡追隨霸王項羽,是當時著名的謀略家。從此範姓名人便史不絕書。漢代,範姓中有政治名人範滂。晉代,有經學家範汪。南朝,有史學家範曄、思想家範縝。宋代,有宰相範仲淹、名臣範成大。清代,有名宦範文程。當代,有名將範漢傑、政治家範壽康、史學家範文瀾、新聞學家範長江、實業家範旭東等人。尤其是宋代宰相範仲淹,不僅其豐功偉業為後人傳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還成為範姓人的千古絕唱。
方姓
方姓的來源最早與炎帝神農氏有關。相傳,炎帝後代中有位名為榆罔的人,因為幫助黃帝討伐蚩尤有功,被分封在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他也因此被後人稱為方雷。方雷的子孫以封國之名為姓,姓方。
周代中葉,周朝宗室中有位名為方叔的人在朝中任大夫,受命帶兵平定南部的蠻人叛亂。他組織了一支擁有3000輛戰車的軍隊,向蠻人進攻,結果大獲全勝。在此之前,他還征伐過淮夷,並打退過北方少數民族獫狁的入侵。至此,周宣王數功並賞,允許他分邦建氏,並賜他姓“方”。此後,他的子孫也遵行不改。方叔原與周朝王室同姓,姓姬,夏陽,方叔隻是他的字。
到了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字為姓。其中第4子翁處林,分得方姓,他的後代也姓方。
在上述3個來源中,以第2個來源影響最大,後來還發展成為方姓人的主體。因其發源地和後來的發展中心在今河南的河洛地區,古代屬河南郡管轄,方姓人論及來源,常以“河南”為郡望。出自翁姓的方姓人由於是與其他5姓同時分化而來的,有“六桂聯芳”之誼,後來也以“六桂”為堂號。
明清時期,居住在安徽桐城的方姓人以詩書傳家,相繼出了方式濟、方孝標、方孝孺、方觀承等著名學者。他們做學問極重史證,功力深厚,認真細致,與其他人一起,共同開創了學界的一個流派,史稱“桐城學派”,而他們則是這一學派的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