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在曆朝曆代都出了不少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詩人方幹、宋代農民英雄方臘、元朝文學家方回、畫家方從義、明代女詩人方維儀、清朝思想家方以智、文學家方玉潤、民國將領方振武,以及現代革命家方誌敏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方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2位。
石姓
石姓是當代第63大姓,曆史上出自姬姓,遠祖與黃帝和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有關。西周初年,康叔被分封於衛(今河南淇縣),建諸侯國,史稱他為衛康叔。他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名公孫石昔,字石,史書又稱石石昔。石石昔在衛莊公時是位著名的賢臣,莊公有位庶子名州籲,受莊公喜愛,手中握有強兵,石石昔認為他對太子是個威脅,勸莊公對他有所約束,莊公不聽。不久,莊公去世,太子繼位為衛桓公,州籲果然糾集黨徒發動叛亂,刺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國君。在這次變亂中,石石昔之子石厚也是同謀。由於州籲的王位得來的不正當,加上他一味好武,經常興兵打仗,極不得人心。他想改變處境但又不知所措,便派石厚來征詢石石昔的意見。石石昔假意說:“這很容易。國民所以不支持州籲,是因為他的王位得來的不正當。如果他派人求救於周天子,讓天子下一道詔書來追認,他的位置便合法了。不過周天子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並非是一般人所能見到的,州籲要想見周天子,可以通過天子寵幸的陳桓公去見,這樣也就不難了。”石厚聽後,回去告訴了州籲,州籲信以為真,便親自帶著石厚去求見陳桓公。哪知在此以前,石石昔早已派人通知陳桓公說;“州籲和石厚是殺害我國國君的凶手,等他們入境以後,請您一定要把他們抓起來,幫助衛國除掉禍害。”陳桓公依言而行,果然把州籲、石厚抓起來送回衛國。不久,兩人被同時斬首示眾。通過這件事情,石石昔為安定社稷而不念私情,大義滅親,被譽為衛國的忠烈之臣,後來,石石昔的子孫便以石為姓。
石姓人的來源除石石昔一支外,又有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石癸、宋國公子段(字子石)以及戰國時魏國太史石申之後者,他們的得姓都與這些人的名字有關。北朝時,鮮卑人中有一些人以溫石蘭或烏石蘭為姓,在北魏孝文帝改姓運動中,全部被改姓為漢字“石”姓。這些人的後代也姓石。
石姓人在發展中,不僅形成了“武威”、“渤海”等郡望,以及“三典”等堂號,而且還出現了一大批名人。在這些名人中,如戰國時天文學家石申、西晉名宦石崇、十六國前趙皇帝石勒、五代後晉皇帝古敬瑭、宋朝學者石介、畫家石恪、文學家石延年、詞人石安民、名將石守信、金朝名臣石琚、元朝劇作家石君寶、打虎天神石明三、明代將領石亨、清朝名將“石佛”石廷柱、藝術家石玉昆、太平軍名將石達開、當代政治家石瑛、醫學家石筱山等人,無疑都是最知名的。
姚姓
姚姓出自虞舜,是一個由地名而來的姓氏。上古時期,虞舜擔任有虞氏部落的首領,因為生在姚墟(今河南範縣一帶),便以姚字為姓。
西漢時,在我國的西部生活著一些羌族人,其中的一支又被稱為燒當羌。燒當羌人的首領在兩晉十六國時入主中原,為了更加有利於與漢族人民的融合,曾自稱是漢族人祖先之一的虞舜的後代,因此也冒用漢姓姚氏。這支姚姓人中還出了一些統治中原地區的皇帝,建立了後秦國,稱霸中國西北部達數十年。後來,他們所建立的國家被東晉滅亡,他們也慢慢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隋唐以後,如果不借助於家譜的話,很難再把他們從漢民族中區別出來。
上述兩支姚姓人以出自虞舜之後者為正宗,曆史上發展為“吳興”、“南安”等郡望。十六國時期,姚弋仲、姚萇、姚興等人都是羌族出身的部落首領和皇帝。入唐以後,姚崇是著名宰相,姚合是有影響的詩人,姚思廉是知名的史學家。元朝,姚樞是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姚燧是文學家。明朝,姚綬是畫家,姚廣孝是佛學家和著作家,姚長子是抗倭義士。清朝,姚鼐是散文家,姚範、姚燮是文學家,姚文田、姚際恒是學者。當代,姚文元是姚姓中影響最大的政治名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姚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4位。
譚姓
譚姓是當代第65大姓,曆史上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影響最大的一支相傳出自嬴姓,是伯益的後代。周代時,伯益後人中的一支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西),為子爵,後來便留居於此,世代相襲譚子職位。直到公元前684年,譚國被齊桓公滅掉,末代譚子奔宮逃亡莒國(今山東莒縣),其後便在莒國發展。為了紀念祖先和標明自己曾是譚國貴族的身份,他及子孫便由嬴姓改為譚姓。
譚姓的另一個來源出自大禹之後,原姓姒姓。據明人蘇平仲《譚氏家譜序》說,“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曆城之間,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莊王之十四年,魯慶公之十年,見滅於齊桓公,而譚子奔宮。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焉。”這是說,譚姓出自姒姓譚子國,後來也被齊國滅掉。也有人說,曆史上的譚子國隻有一個,由於其曆史為後人所知甚少,所以才會有出自嬴姓、姒姓兩種說法,其實所指的是同一些人。如果這種說法可信的話,那麼,譚姓的上述兩個來源其實是同一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