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兩支外,譚姓中還有一支,相傳是南方少數民族所尊奉的部落神盤瓠的後代。據《萬姓統譜》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盤瓠之後,望出弘農。”意思是說,在今四川南部一帶,古時候生活著一批譚姓人,相傳他們是盤瓠的後代,是由弘農(今河南靈寶西)遷去的。
上述三支譚姓人構成了當今譚姓的主體。在發展中,譚姓又形成了齊郡、平陵、弘農三大郡望。唐末五代時,譚姓中因出了名將譚全播、道學家譚峭而成為著名姓氏。此後,曆宋元明清直到近現代,其姓氏中的名人屢有所出。其中最為知名者,有明代抗倭名將譚綸、名臣譚希思、文學家譚元春、清代詞人譚獻、名臣譚廷襄、維新派領袖譚嗣同、近代革命家譚延正、譚人鳳、藝術家譚鑫培、當代軍事家譚震林、藝術家譚富英、科學家譚錫疇、政治家譚冠三等人。
廖姓
關於廖姓的來源,一般認為有四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顓頊的後代廖叔安之後。廖叔安,又作叔安、蓼叔安,出身也與名字一樣由來不一。一種說法是,“廖”是春秋時一個小國的名字,這一小國在今河南唐河或河南固始北部一帶,“叔安”就是這一小國中一個國君的名字,其子孫以國名為姓,姓廖;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廖叔安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代。他在商朝時被封於汝南(今屬河南),建廖國,後代也姓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廖叔安是黃帝的裔孫,原出姬姓,因封於廖而改姓廖。上述諸說莫衷一是,各有所據,看來也言之成理。況且,透過這些說法的背後,我們可知廖國和廖叔安的確與廖姓的來源有密切關係。
廖姓的另一個來源是出自伯廖之後。相傳,伯廖是周文王的兒子,姬姓,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廖”字為姓。
廖姓的第三個來源是由繆姓改姓而來的。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載,商朝末年,因為紂王昏庸無道,有繆、顏兩姓官員辭官而去,入略陽山穀(今甘肅天水西)避難,後來便由繆姓改為廖姓。
最後一支廖姓出自張姓,是因張姓人入贅廖家而改姓廖氏的。據《廖氏大宗譜》記載,明朝初年,居住在福建詔安官坡一帶的張姓人中有位名為張元的人,入贅於同鄉廖家,改姓廖氏。後來,他的子孫雖世代姓廖,但也未斷絕與張姓的聯係。如他們在堂號上,取張姓堂號“清河”和廖姓堂號“武威”各一字,稱廖姓“清武堂”。至今,清武堂廖姓不僅是廖姓中的一大支派,而且還與一些張姓人聯合成立有“廖張同宗聯誼會”。
廖姓盡管來源眾多,但大抵與商周時期的廖國及廖叔安、伯廖等人有關。在發展中,廖姓除形成上述“武威”、“清武”二郡望外,又有“钜鹿”、“汝南”、“清河”等郡望,以及“崇遠”、“垂裕”、“承佑”等堂號。至於其曆代名人,如三國名將廖化、宋代文學家廖正一、廖行之、名臣廖剛、明朝開國功臣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學家廖燕、經學家廖平、民國政治家廖仲愷、將領廖耀湘、當代政治家廖承誌、軍事家廖榮標等人,無不知名於世。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廖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6位。
鄒姓
鄒姓的“鄒”字,上古時期與“騶”通用,主要來源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蚩尤之後。據晉人王嘉《拾遺記》記載,“黃帝敗蚩尤,遷其民於鄒屠,以地命族為鄒屠氏。”後來,鄒屠氏又分為鄒、屠兩姓,子孫相繼繁衍至今。
西周初年,上古帝王顓頊皇帝的裔孫曹挾被周武王封於邾國,史稱邾婁,其國家所在地即今山東鄒縣一帶。春秋時期,邾婁國因國小民弱而淪為強鄰魯國的附庸。至戰國初年,魯穆公取“邾”字與“婁”字的合音,強行將邾婁國更名為“鄒”國,邾婁國也被迫接受這一新名號。後來,鄒國被楚國滅掉,鄒國貴族和黎民百姓也隨例以國名為姓氏,姓鄒。這樣,鄒姓人便有了第二個來源。
春秋時期,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有個越國,國王名勾踐,他的姓氏原本是“騶”,後來因為筆誤而被寫作“駱”或“鄒”。因此有人認為,越王勾踐也是鄒姓人的祖先之一。如流傳在閩越一帶的某些誌書記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姓騶。”《中國姓氏集》也說:“騶亦作鄒。”由於越王勾踐及其後代姓騶,並且“騶”字與“鄒”通用,於是,鄒姓便有了第三個來源。
與上述三支情況不同,鄒姓中還有一支出自商朝王族之後。西周初年,商朝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被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南),建宋國,數傳至宋糸昏公,有後代正考父食采於鄒(今山東鄒縣),再傳至叔梁紇,便以食采的名稱為姓。這樣,鄒姓便有了第四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