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在未登基的時候,曾在一次政治鬥爭中被擊敗,丟棄妻出逃,夫人陸氏隻得帶著子女回蘇州老家避難。為了逃避官兵的追捕,她把子女改姓為陸。
陸姓最早以今山東為中心向四周傳播。其中陸通的後代中有位名為陸烈的人,在漢代出任吳(今江蘇吳縣)令,在任時極受百姓擁戴,後來病逝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吳縣百姓迎喪入吳,陸烈子孫也相隨而來。陸烈的後代留居吳縣,發展成為當地的強宗大族,史稱陸姓吳郡望。後來,吳郡陸姓又進一步分衍出潁川支、荊州支、彤徒支、東安支、魚圻支等。留居在平原一帶的陸姓稱陸姓平原望,出自鮮卑步陸孤氏的陸姓人稱陸姓河南(今河南洛陽)望或河內(今河南溫縣)望。上述“平原”、“河南”、“河內”、“吳郡”,一向被認為是陸姓的四大郡望。
陸姓中自古名賢輩出,如三國時的陸遜是著名宰相,晉代的陸機、陸雲是著名文學家,唐代陸羽是茶神,宋代陸遊是著名詞人。此外,陸姓中還有漢代政論家陸賈、三國名將陸抗、南朝畫家陸梁、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唐代政治家陸贄、經學家陸德明、文學家陸龜蒙、宋代哲學家陸九淵、學者陸九齡、名臣陸秀夫、元朝畫家陸廣、文學家陸友、名士陸仁、明代戲曲家陸采、畫家陸治、清朝醫學家陸懋修、藏書家陸心源、實業家陸潤庠、畫家陸恭,著作家陸次雲、詩人陸圻、學者陸世儀,以及近當代藝術家陸鏡若、畫家陸恢、名人陸榮廷、陸征祥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陸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0位。
郝姓
郝姓是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其主要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湯的後代。據史書記載,商湯建立商朝以後,數傳至帝乙,封兒子期於郝鄉(今山西太原一帶),後來,期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姓郝。
除上述一支外,曆史上的郝姓又有一些出自少數民族之後。據《姓氏考略》記載,漢魏時期活動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烏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為姓的人。唐代,南方某地的蠻族人有郝、楊、劉三姓,其中郝姓的人口又遠遠超過其他兩姓。無疑,這些郝姓人也與華夏族中商湯的後代無關。另外據某些郝姓家譜記載,在古代的南方還生活著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郝姓人,他們的血統既然不與南蠻郝姓有關,顯然是屬於郝姓的另外支派。
由上述可見,郝姓的來源至少有四支,其得姓最早的一支也就是被郝姓人認為是最正宗的一支。在發展中,這支郝姓人還形成了“太原”、“京兆”兩大郡望,曆史上的大多數郝姓名人也都與這支人有關。
郝姓的曆代名人,在西晉有出身匈奴族的英雄人物郝散,隋末有農民軍領袖郝孝德,金末有農民軍將領郝定,元初有名臣郝經,明代有進士郝錦、農民軍將領郝搖旗,清代有經學家郝懿行,當代有中共烈士郝清玉、戰鬥英雄郝樹才、紡織能手郝建秀等人。
孔姓
提到孔姓,人們很容易想到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從出身上看,孔子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的後代,其遠祖與黃帝和高朝的建立者有關,姓氏的來源則與六世祖孔父嘉有關。相傳,早在中華民族的原始時代,人文始祖黃帝有曾孫帝嚳,帝嚳夫人名簡狄。一次,簡狄出外巡遊,見一隻燕子(玄鳥)生下一窩蛋,就拿來一枚吞下,不久身感生孕,後來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簡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後便以:“子”為姓。從契14傳至商湯,名履字太乙,加姓為子太乙。他有子孫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繼承了他的王位外,其餘的人也都成為貴族。在這些人中,有人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變更,成為孔姓。
此外,繼承他王位的人則世襲為帝王。至商朝滅亡後,商朝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南),繼續奉祀商湯香火。微子在建宋數年後去世,職位由胞弟仲衍繼承。仲衍曾孫宋閔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方祀在宋閔公去世後繼位為宋厲公。弗父何有曾孫名正考父,仕曆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任大司馬,後因故被權臣華督所殺。這時他的兒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抱著逃亡魯國。等他年長以後,為紀念生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後來,木金父的子孫在魯國又傳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由上述可知,孔子的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但黃帝裔孫商湯的後代中就至少有兩支姓孔,孔子所在的家族不過是其中之一。其實,構成當今天下孔姓的遠不止上述兩支。據某些史書記載,早在黃帝時就有一位史臣名孔甲,孔甲的後代中就有人姓孔。另外在春秋時期,衛國有孔悝,出自女吉姓;陳國有孔寧,相傳是帝舜的後代,姓媯;鄭國有孔叔,姓姬,齊國有孔虺,姓薑。上述四支也不與孔子同源。由此可見,天下孔姓至少有七個來源,孔子所在的支派隻是其中的一支。
在發展中,孔子所在的孔姓支係因為出了孔子這樣一位著名人物,他的思想被當作曆代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孔子不僅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家族也被當作榮耀無比的貴族世家,他所在的孔姓支係也成了孔姓最重要的支係,一些其他支係的孔姓人甚至也甘願歸附於這一支係之下,甚至還出現了“天下無二孔”的說法。其實,由上述可知,這種說法並不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