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代表的孔姓和孔姓人最為天下人注目,他所居住的魯國和後代中的一部分人南遷後居住的會稽(今浙江紹興)被當作孔姓的兩大著名郡望,他及後代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也被當作中華文化的縮影。此外,曆史上一些孔姓的著名人物,如秦末儒生孔鮒、漢代名臣孔光、文學家孔融、經學家孔安國、唐代史學家孔穎達、宋代曲藝家孔三傳、明朝將領孔有德、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當代名人孔祥熙、孔德成等人,幾乎都能十分準確地與他聯係起來。
如今,就人口多寡論,孔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2位。
白姓
白姓的來源較為複雜,出自許多互不統屬的支派。相傳在炎帝時,有位叫做白阜的水利專家,精通水脈,曾為治水作過貢獻,他的後代,便以白為姓。此外,西周太王古公父的五世孫虞仲,被封於虞(今山西平陸東),他的子孫世襲虞國國君。後來,虞國被晉國滅掉,虞國貴族井伯奚被俘,不久又作為晉國伯姬的陪嫁奴隸來到秦國。但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獲得了秦穆公的賞識,被提拔為大夫,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後來還與蹇叔、由餘等人一起輔佐秦穆公完成了霸業,他也因功被賞賜了百裏之地作為食邑,從此被稱為百裏奚。他生子名視,字孟明,史稱孟明視。孟明視又生西乞術、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孫,便以白為姓。
春秋時期,楚平王太子建計劃除掉權奸費無極,事泄被殺。太子建之子熊勝逃亡吳國,並在吳國獲得了較高的職位和名聲。至楚平王之孫楚惠王繼位後,他被召歸國,封於白邑(今河南息縣東南),為公爵,史稱白公勝。白公勝的後代,也姓白。
隋唐五代時,又有許多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如唐代曾封突厥人白元光為南陽郡王,白元光的後代姓白;唐代又在今廣西博白設置白州,白州的百姓也有人以地名為姓氏,姓白;唐末五代時,北方少數民族中有位名為陳永貴的人,他的姓氏原本是“白”;在吐穀渾人中,其酋長名為白承福,姓白;另外,寧朔兩府留後(官名)白可久,也姓白。隻是白可久在歸順唐朝後被賜姓李,曆史上才以李姓傳名。
另外,在回族中,也有許多白姓人。
上述各支白姓人在得姓以後的發展中,以百裏奚和百公勝、白阜三支影響較大,有些白姓家譜還把三支白姓按時代先後聯起來作為一支。關於其郡望堂號,由於其最早在今河南南陽一帶發展,便以“南陽”為郡望。至唐代,白姓中出了一位最有名的人物白居易,他長期活動在香山(今河南洛陽),去世後又葬於此,他的子孫便以“香山”為堂號。
白姓名人除白居易外,又有戰國名將白起、大商人白圭、水利專家白丹、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元朝劇作家白樸、明朝將領白廣思、清代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準泰、近代革命家白逾桓、地理學家白毓昆、豪傑白朗、民國將領白崇禧等人。
以人口多寡論,白姓是當代第73大姓。
崔姓
崔姓是當代第74大姓,曆史上源於薑姓,相傳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薑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長子薑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分邦建姓,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的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了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仁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僅在有唐一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3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了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唐代以後,盡管崔姓的地位有所衰落,但由於其早已奠定了龐大的發展基礎,其分布更為廣泛,人口更為眾多。明清時期,崔姓人又與其他姓氏的人一樣走出國門,遷徙到世界各地,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