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5)(1 / 3)

龔姓的第三支也與共姓同源,是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後代。史稱晉獻公有子二人,其中長子名申生,次子名奚齊。申生本來已被晉獻公立為太子,後來由於晉獻公寵妾驪姬想立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誣陷申生企圖謀殺晉獻公,逼申生自殺。後來,奚齊繼位為晉莊公,心中明白兄長的冤枉,便贈他一個“共”作為諡號,以示紀念。申生的後代便以這一諡號為姓。之後,共姓又演變為龔姓。

除上述三支以外,龔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據《通誌·氏族略》載,東漢時,生活在今四川東部一帶的巴蠻中有龔姓,龔姓的人還是當時的酋長。據此,可知蠻族中有龔姓。此外,據《六桂堂叢刊》載,宋朝初年,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以翁、洪、龔、方、江、汪六姓分別作為六個兒子的姓氏,其中第五子翁處兼分得龔姓,因此改姓為龔,他的後代也相繼姓龔。

曆史上的共姓何以會演變為龔姓,較為可信的一種說法是,上古時期無龔字,隻有共字,後來有了龔字,仍與共字通用。特別是共姓中的某一支,在某個時期為了逃避仇人的追殺,在姓氏上加“龍”為“龔”。後來,共姓的其他人也都改為龔。

在曆史發展中,龔姓人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成為望族,史稱龔姓武陵望。此外,由翁姓而來的龔姓人,則因當初分姓時有“六桂聯芳”之意而稱龔姓六桂堂。

與多種來源一樣,龔姓在曆史上也名賢眾多,分布廣泛。西漢時,龔姓中有著名政治家龔遂,家於今山東省。宋代,有著名畫家龔開,家於今湖南。清代,有思想學家龔大明,家於今浙江。

明朝,有文學家龔鼎孳,家於今安徽。又有醫學家龔廷賢,家於江西。史學家龔之伊,家於今江蘇。又有道學家龔自珍,家於浙江。又有畫家龔賢,家於江蘇。詩人龔翔麟、維新派龔寶銓,皆家於浙江。農民英雄龔得,家於安徽。哥老會領袖龔春台,家於湖南。當代,民國國務總理龔心湛,家於安徽。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龔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9位。

文姓

文姓是當代百家大姓中最後一個姓氏,姓氏來源主要有四支,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由西周文王的諡號“文”而來的。據史書記載,周文王姓姬名昌,因是商朝西部的方伯而又稱西伯昌。商朝末年,他所在的周部落已經在今渭河流域強盛起來,殷紂王感到是個威脅,就把他征召入朝,囚禁在羑裏(今河南濮陽),數年後才放還歸周。他重新回到部落以後,積極作滅商準備,接著又相繼滅掉了商朝四周的一些諸侯國。可惜沒等他完成滅商大業,便染病去世,滅商建周的事業便由他兒子周武王完成。史稱,周武王建周以後,追尊他為周文王。他子孫中的一些人便以他的諡號“文”為姓氏。

由西周文王而來的文姓人後來發展成為文姓的主體。此外,周朝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裔孫文叔於許國(今河南許昌市東),文叔的後代,相傳以他名字中的“文”為姓氏,也姓文。戰國時,齊國威王的孫子田文號孟嚐君,去世後被賜諡為“文子”。他後代中的一些人也姓文。五代後晉時,國王石敬塘在位,天下敬姓人因避諱而改姓文。如宋朝著名宰相文彥博,姓氏就是由敬姓改來的。

文姓在得姓在後,約在漢唐時期於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形成強宗大族,史稱文姓雁門望。早在春秋時期,出身於楚國的文種入仕於越,輔佐越王勾踐中興霸業,被後世譽為一代賢相。

至漢代,文翁又在巴蜀地區留下美名。此後,文姓名賢便累有所出。如三國時,文聘是著名將領。宋代,文同是畫家,及文翁是學者,文天祥是狀元、愛國誌士。明朝,文嘉、文元善、文伯仁、文從簡、文徵明等人都是書畫家,文彭是篆刻家,文安之是名臣。清代,文點、文亻叔是畫家,文祥是洋務派大臣,文廷式是維新派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