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寫數目字的來源
在我們日常使用的簿記、賬冊以及鈔票、支票中,常見到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這十個字,這就是人們沿用已久的十個數目字的大寫。
這十個字的本義是什麼呢?用作數目字的大寫曆史又是怎樣演進的呢?
具體說來,這十個字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音義俱同,二是音同義異。有些字之所以成為大寫,完全是“假借”的緣故。第一種情況有壹、貳、叁、伍、柒等字。壹,《說文》解釋為“專一,從壺吉,吉亦聲”,有表示專一、統一的意思。貳,在古漢語裏可當“二”用,有不專一,不一致的含義。古書中無“叁”字,是後人將“參”字的三撇拉平變成的。伍在《說文》解釋為:“相參伍也,從人五。”柒,古字書上本無此字,是後人為表示“七”意而造出來的。肆、陸、捌、玖、拾同屬第二種情況。對於“肆”字,近人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將其解釋為用手整治、陳列屠後的死牲的形狀。
此字後來變化為市肆、縱恣的意思,與“四”無關係,其所以成為四的大寫,是出於假借。“陸”字道理亦同。“捌”字出現較晚,最早見於漢代的《急就章》:“無齒為捌,有齒為粑(即耙)”,可見此字是一種農具的名稱。
玖,按《說文》解釋,為“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王久聲。”可見與九也無關係。拾,《說文》上說:“掇也,從手,合聲”,實際上是指用手取的意思。
漢字數目的大寫,現已公認是武則天的功勞。另據清人記載,明初,戶部尚書開濟向朱元璋上奏,要求將這十個字用於“官私文書”,“以防奸胥改竄之弊”,朱元璋準奏後這種用法便一直保留至今。
東南西北的字源
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並創造了東西南北等方位字。東(柬):
日在木中,意思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東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變形。即草木承受南麵充足的陽光,枝葉就長得繁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寫成兩人相背。宮室多坐北朝南,背麵就是北麵,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家·師·員·手
現代漢語中,有這麼一類名詞,其構詞方式比較特殊,即以一名詞或動詞作為詞根,後麵連上“家”、“師”、“員”、“手”等詞綴,用來表示人的身份職業。
例如“家”和“師”,是表示人的詞綴中常見的兩個,一般用來稱呼那些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技能的人,像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作家、畫家及教師、醫師、律師、廚師、理發師、工程師、會計師等皆是;也有一些是用來稱呼那些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如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旅行家等。
至於“員”,一般用來指稱某些團體或組織的成員,如黨員、團員、會員、社員等;另一種情況則是,用來表示人的職業,如教員、演員、售貨(票)員、駕駛員、炊事員、保育員、服務員等。
而“手”,則是近年來通行的一個詞綴,它大多與名詞相結合,用來指稱那些擅長某項生產技能或從事某種機械操作的人,如水手、拖拉機手、機槍手等;說話中常稱某人為能手或者老手,其意思與專家、行家相近。
說到“者”,這本來是個副詞,有時也用作表示人的詞綴,如共產主義者、文藝工作者、記者等。
除上述詞綴外,還有“人”、“士”、“生”,如詩人、護士、醫生等,也是用來表示人的職業或身份的。
“聖”字新解
甲骨文中的“聖”字,是大耳朵在右,小嘴巴在旁。金文中的“聖”
字,也多強調耳朵。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聖字表示聽覺的重要性,認為聽覺在上古時代特別有用,可以防身、避難,又代表某些人“聽”到神的聲音,可說是“通神”。如此說來,“聖人”即是神人間的中介,可以將神的意思聽出來,再以自己的嘴轉告他人。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話暗示孔子自認與天有某種關係,耳朵順“天命”,乃為“聖”。
“家”字的本義
以往學者對“家”字的本義有各種解釋:許慎《說文·宀部》雲:“家,居也。從宀,省聲。”又雲:“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說文·豕部》
又雲:“牡豕也。”即認為“家”本是一個形聲字,像一座人字架屋頂的房屋,本義則是人們居住的場所;清人段玉裁不同意許說,認為“家”字本義為“豬圈”;羅振玉又指出,字才是指古代豕圈,此字與“家”字並見於甲文,構形又判然有別,段說乃屬望文生義。
“家”字之本義非“豕之居”是明顯的,至於說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則又不妥;在甲骨、金文中所記“家”字確有不少是含有宗廟意義者,但宗廟是階級社會產物,而祭祀祖先的活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卜辭中所記作為宗廟的“家”,隻能是它的引申之義。不過把“家”字本義理解為私有財富的標誌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房屋和家畜並不是主要的財富。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人民群眾是在自己的居室以內祭祖,稱之為“寢”,即中室,也就是主室。我國春秋時期所說的“家”,大都是指住屋中的主室。在當時,“家”的本義是指家祭和家族。
“塔”字由來
查閱字典辭書,在早期的甲骨文、鍾鼎文、隸書和古文獻裏,沒有塔字。因為原來並沒有這種建築物。
塔是佛教的建築,梵文為stLlpa,起初譯作搴堵波、私偷婆、佛圖、浮圖、方、圖、靈廟等等。有按音譯的,有按意譯的。後來經過文字學家和翻譯家的不斷努力,便創造出了“塔”這個字來。流傳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而且把它擴展引用到所有挺拔高聳的建築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