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漢語文字來源使用(1)(3 / 3)

第三層:由不事生產“不勞不動”非人為而獲引申為自然而然“無故”

的義項,例:“朱火青無光,蘭膏坐自凝。”可以“坐享其成”,也可能“坐失良機”,因此從相反方向又引申為一無所獲“徒然,空”的義項,例:“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以上未包括假借義,所列引申義項也不盡周全,比如“坐船”、“坐車”,這裏又出現了“乘搭”的義項,這無非是由乘船搭車有座位可坐衍變而來的罷了。總之,學習古代詩文,對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如果能夠找出這個字的本義,理出各個義項的內在聯係,就能達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活”字兩說

古代醫家運用五行學說,將五髒——肝、心、脾、肺、腎,分別歸屬於五行——木、火、土、金、水。

“活”字從“水”,腎屬水,腎受五髒六腑之精氣而藏之(藏精),為“先天之本”,生命之始;“活”字的右部為“舌”《靈樞·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故稱“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屬火,為神明之舍(藏神)。因此,“活”字的結構即是水(腎)與火(心)匹配。這樣,精與神俱,髒氣相通,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協調。

“活”字的“舌”,又可拆開為“千”與“口”,水(氵)與千口,左右呼應,似乎象征著人體的水液必須不斷補充,方能活命。而“口”是人水穀進入門戶,經日“脾氣通於口”,故稱“脾開竅於口”,脾屬土,為“後天之本”,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來源於脾的運化轉輸所得。

“先天之本”,必須要有後天水穀精微的不斷補充資養,而“後天之本”,又必須依賴先天精氣的不斷生發推動。

可見,“活”字含蓄著樸素的醫學哲理,概括了人生命的基礎活動,正是有生命才謂之“活”。且與中醫五行學說不謀而合,其深含妙意,頗耐尋味。

另一說認為,“活”字的創造和演變過程比較曲折,意義的分化比較複雜,但似乎與五行之說關係不大。

“坤”代表女性

人們都知道“坤包”、“坤表”、“坤車”意思是女用。“坤”為什麼代表女性呢?原來,“坤”出於我國奴隸時代的《周易》,其中有“乾”和“坤”

這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陽性勢力叫乾,陰性勢力叫坤。《易乾錄》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裏把乾引為天。而後又說:

“至哉坤元,萬物資始,乃順承天。”這裏把坤引為地。《係辭》(上)說: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因此,“乾”就代表天、君、父、夫,“坤”就代表地、臣、子、婦。舊時的婚禮,還把男家稱“乾宅”,女家稱“坤宅”。

“睢”和“雎”

在成千上萬的方塊漢字中,有一些形體十分近似的字,極容易讀錯用混,需要特別留意分辨。“睢”和“雎”,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這兩個字都收入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發布),並非冷僻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三百篇的這開頭一章,很多人都背得出來。詩裏的“雎鳩”是一種水鳥,《爾雅》寫作‘雎鳩”;相傳這種鳥情意專一,古時常用來比喻女性。“雎”字是個形聲字,從“且”得聲,在古漢語中,“且”有時用作句末助詞,相當於現代的“啊”,如《詩經》中的“狂童之狂也且”;“沮、咀、狙、苴、疽、齟”等字都從“且”得聲。

在古代,“雎”字也有用作人名的;戰國時代就有兩個人,都是很有名的:一個是範雎,一個唐雎。範雎又作範且,“且、雎”兩字音同通用。《史記》卷七十九有《範睢蔡澤列傳》,標點本排印成《範雎……》,錯了。

“睢”字也是個形聲字,從“佳”得聲。“睢”的本義是仰視,用它構成的詞,隻有“睢盱、姿睢”等幾個,在古代詩文中少見,見得多的是地名。原來戰國時代所開鴻溝(古運河)有一條支流叫睢水,故道從現今河南東部經過安徽北部到江蘇北部,金元以後逐漸淤塞;現今河南東部有睢縣,江蘇北部有雅寧縣(靠近安徽北部),都從唯水得名。

唐朝初年曾設置睢陽郡,郡城在現今河南商丘縣南,地當交通要衝,安史之亂時遭叛軍圍攻,當地官員張巡率眾苦守十月,每次上陣督戰,他都要破口大罵,晟後把牙齒也咬碎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列舉曆代節義之士,有“為張睢陽齒”之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睢”字加水旁就是“濉”,讀音一樣。現今的濉河在安徽東北部,向東南流到江蘇泗洪縣人洪澤湖。安徽的濉溪市就在濉河沿岸,近年改名為淮北市,是我國新興的煤炭工業基地。

“睢”字又是一個姓氏。姓睢的人很少。宋朝有個睢世雄,是畫家。元朝有個睢景臣,是散曲作家,他寫的《漢高祖還鄉》很有名,收進了多種選本。

最後還要說一下:“睢”是姓,“雎”不是姓。新版《辭源》說“雎”是姓,“睢”不是姓,弄顛倒了;《康熙字典》說“睢”和“雎”都是姓,搞混了。

“焉得虎子”出於何時

初中《中國曆史》課本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襲匈奴營帳。班超對部屬三十六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辭海》“不”字條持同樣說法,但查《後漢書·班超傳》和《資治通鑒·漢紀》,班超原話均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麼“焉”字從何而來?近查新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一卷,“不”字條下雲:“不人虎穴,不得虎子”,並注明在《三國演義》

七十回,黃忠對劉封的談話,改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太平廣記》